山东种粮大户王大哥最近有点郁闷。他辛苦流转了 300 亩地种小麦,本想着能申请到种粮补贴改善下灌溉设备,结果申报材料交上去才发现,补贴政策要求 “土地流转合同需满 5 年且通过乡镇备案”,而他签的合同只有 3 年。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并不少见。当农业补贴的门槛越设越高,真正需要帮扶的普通农户,反而成了政策边缘的 “局外人”。



一、补贴门槛 “节节高”,拦住了谁?

近年来,为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率,各地农业补贴政策纷纷设置高门槛:有的要求申报主体必须是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有的规定土地规模必须达到几百亩甚至上千亩;还有的要求配套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这些看似 “高标准” 的条件,将大量小农户、老年农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种植户挡在了门外。

以某省的农业绿色发展补贴为例,政策要求申报者必须安装智能灌溉系统、使用生物农药,前期投入至少 10 万元以上。对于年收入不足 5 万元的普通农户来说,这笔 “入场费” 无疑是天文数字。结果这项补贴最终 90% 以上都流向了农业企业和大型合作社,真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户,只能望 “补” 兴叹。

二、高门槛背后的 “效率悖论”

政策制定者设置高门槛,初衷是想将补贴精准投向 “优质经营主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现实却事与愿违。农业农村部的调研显示,全国小农户仍然承担着 70% 以上的粮食生产任务,他们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而高门槛补贴政策,不仅让这些最需要扶持的群体得不到实惠,还催生了 “政策套利” 现象 —— 部分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为了套取补贴,虚报种植面积、伪造技术设备,导致财政资金大量浪费。

更严重的是,高门槛政策加剧了农村内部的分化。有能力满足条件的大户和企业拿到补贴后不断扩张,而小农户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生产条件越来越差,最终被迫放弃土地。这种 “马太效应”,正在侵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三、降低门槛,让补贴真正 “接地气”

农业补贴的本质,是国家对农业生产者的扶持,是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政策设计应该回归初心,让最基层的农民感受到政策的温度。

一方面,要简化补贴申请流程,降低规模和技术门槛。比如对小农户实行 “定额补贴”,按种植面积直接发放;对老年农民、脱贫户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允许以村集体为单位集中申报。另一方面,建立 “普惠 + 精准” 的补贴体系,在保障基础补贴公平覆盖的同时,对采用绿色技术、发展特色产业的农户给予额外奖励。

江苏某县的做法值得借鉴。当地将种粮补贴分为基础补贴和绩效补贴两部分:基础补贴按实际种植面积,每亩直接发放 100 元,确保所有农户都能受益;绩效补贴则对采用节水灌溉、有机肥替代等技术的农户,每亩再奖励 50 元。这种 “保底 + 激励” 的模式,既保障了公平,又兼顾了效率。

农业补贴不是 “锦上添花”,更应该是 “雪中送炭”。当政策门槛不再成为农民领取补贴的 “拦路虎”,当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能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农业发展的活力才能真正被激发,乡村振兴的蓝图才能变成现实。别让高门槛寒了农民的心,降低门槛,让补贴回归 “惠农” 的初心,才是对农业、对农民最好的支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