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的历史长河中,上甘岭战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与顽强拼搏。这场战役被公认为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经典且最为艰苦的一战。
战争开始前,美军指挥官范弗里特曾夸下海口,要用六天时间拿下上甘岭,且预计伤亡人数只会在 200 人左右。然而,现实却与他的设想背道而驰。上甘岭战役持续了 43 天,美军付出了 25000 多人的惨重代价,最终以战败收场。
战后,美国国内的专家们对上甘岭战役进行沙盘推演和电脑模拟,结果都是美军胜利,可现实中的失败让他们困惑不已,于是开始寻找原因。他们首先排除了武器装备方面的问题,毕竟美军的武器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接着,他们从双方兵力入手,竟得出美军失败是因为志愿军使用了 “人海战术” 的结论。
为了让美国国内民众相信这一观点,这些专家积极寻找 “证据”。在劳埃德・摩西的回忆录中,他们似乎找到了所谓的 “证据”。摩西在美 7 师 31 团担任团长一职,上甘岭战役期间,他率领部队多次与志愿军交手,战后还写了回忆录。他在回忆录中记载:“我们的两个营在与敌人的 45 师 135 团对战了一天,他们的炮火强度和我军的不相上下,而他们所占据的地形容易防守。如果按照陆军作战教义上来看,我军想要进攻战胜敌人,兵力与炮火和敌人的比例应该是 3:1 的状态,但我军的兵力已经远远低于敌人的兵力,敌我比例至少在 4:1 的状态。” 当时美军第 31 团总兵力为 3537 人,两个营约有 2400 人。由此推算,135 团总兵力被认为有 9600 人上下。从这一点来看,美国人觉得志愿军当时用了 “人海战术”。
但实际上,15 军总人数不到 5 万人,一个团的人数怎么可能达到 9600 人呢?而且上甘岭地区总面积仅 3.7 平方公里,战役第一天,美军就向我军阵地倾泻近 40 万枚炮弹,整个战争期间共发射 190 万枚 80 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炮弹。火力最迅猛时,每秒落下六枚炮弹,在这样凶猛的火力之下,上甘岭的山头都被削低了两米。试问,在如此强大的火力下,哪个部队敢使用人海战术?这无疑是去当炮灰。
回顾历史,滑铁卢战役中的拿破仑也曾被对手抹黑。当时拿破仑战败后,反法联盟为了贬低拿破仑的军事才能,编造了各种不实的说法。就如同美军如今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一样。摩西的说法不过是为美军的惨败找的借口,这个借口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其实美军之所以会输掉上甘岭战役,是因为他们 “钢多气少”。美军对火力的依赖远远超越了志愿军,最不擅长夜战与近战。曾经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韩军就尖锐地指出美军的攻坚能力在 50 码以内就没有了。与美军相比,志愿军虽然没有趁手的武器装备,但他们士气高昂,敢打敢拼。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我军部队涌现出大批特级战斗英雄,以黄继光为代表的荣获三等功以上的人就有 12347 人,在 15 军总人数中占到了 28.5%,这是美军难以想象的。正是这种顽强的战斗精神,让志愿军在艰苦的上甘岭战役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美军则输得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