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朝鲜半岛烽火浓,上甘岭战役的硝烟弥漫,在风中肆意蔓延。
但在这炼狱般的战场,志愿军8连4班却创造出全员生还的奇迹,这是怎么做到的?
在遍地尸体的阵地,他们竟提出一个大胆想法,简直是震惊了人,这又是咋回事呢?
面对美军数万兵力冲锋、数百门重炮的疯狂进攻,九人如何坚守一日一夜,竟然没有一人牺牲,这里有着怎样的惊心动魄?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军队在苏联支持下取得初期优势,但美国为维护霸权,组织所谓联合国军参战,导致战局逆转。
美军的介入也威胁了我国东北,为了保家卫国,志愿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毅然开赴朝鲜战场,凭借顽强意志和先进战术,打得美军节节败退,战线不断南移。
两年之后,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对峙,美军为改变局势,将目光投向上甘岭,企图夺取这一战略要地,进而威胁志愿军后方的五圣山。
上甘岭是条狭长山岭,面积不足四平方公里,却迎来美军六万余兵力、三百余门大炮和一百七十多辆坦克的进攻,山体都几乎被夷为平地。
我军驻守此地的第15军首当其冲,经过半个月的拉锯战,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尽管将士疲惫不堪,但依然顽强抵抗。
直到第12军增援上甘岭,派出31师91团奉命接防,五千余名战士抵达战场,接替15军进行防守反击。
可是敌人兵力众多,我军兵力并不占优势,那么该如何做,才能坚守阵地呢?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兵力,91团采取以连为单位,以轮战的方式进行防守的措施,确保部队战斗力不减。
在这个策略下,一个连打一天,晚上换另一个连,而8连正是第一个上阵地。
他们上了阵地后,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阵地上原有的防御工事,早已经被美军炮火摧毁殆尽,只能依靠坑道进行防守。
在这艰难局面里,8连4班的境遇更麻烦,当4班九名战士出发,趁着夜色摸上阵地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窒息。
弹坑里积着暗红色雪水,炸断的松树桩上挂着破碎军装,战壕早已被炮火犁平,仅存的掩体是交错叠压的众多士兵遗体。
到处都是尸体,既有美军的也有我军的,简直是堆积如山,想要挖掘新的防御工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面对如此遍地尸体困境,根本没有遮挡,又该怎么构建防御工事,如何抵挡美军攻击呢?
他们看着堆积如山的尸体,挡住了所有的战壕土地,脑海里不禁冒出了一个惊人的想法。
既然这里尸体这么多,能不用敌人的尸体垒成战壕?
当有人提出这个建议,他们不禁想到这样做,是不是合适呢?
可是当时战场上,到处都被尸体堆满,就算他们找地方遮掩,也只能是躲在尸体身后,而且活人终究比死人重要。
既然都要遮掩,由着尸体胡乱堆积,那为何不能将尸体放在一起,以此作为更好遮掩呢?
但生死存亡之际,这或许是唯一生机。
当他们把这个想法上报给上级,经过慎重的考虑后,上级同意了这个方案,但有一个严格命令,那就是不得利用我军烈士遗体。
4班的战士立即行动,可是在冰冷夜色里,他们的双手冻僵,那要怎样才能辨认出,敌我双方的尸体呢?
他们只能从两个地方着手,一个是衣服,志愿军的棉衣厚实粗糙,美军制服则带有呢料质感。
至于另一个则是鼻梁,因为中国人的鼻梁较平,西方人则鼻梁高挺。
凭借这两个不同,战士分辨出了敌我双方的尸体,把众多美军尸体拖到指定位置,与夯土层层交叠,逐渐垒成高一米、长六十米的弧形掩体。
在构筑防线的过程中,4班战士还意外发现了一条旧坑道,里面不仅有能容纳所有人,还有美军遗留的食物补给,这无疑提供了绝佳的庇护所。
可是这道城墙有用吗?真的能够抵挡住美军攻击吗?这还得经过实战才知道。
凌晨四时,阵地后方突然传来引擎声,那是美军运输队正在向前线运送弹药,这意味着黎明前的总攻即将开始。
当阳光刺破云层,阵地上出现突兀的新工事,很快引起美军侦察机注意,但飞行员误以为这是夜间抢筑的常规掩体。
很快美军如往常,下令炮火准备,而4班战士蜷缩在尸体下的暗壕里,听着炮弹撕裂空气的尖啸,也紧张着是否能挡住炮火。
当首轮齐射落地时,所有人屏住了呼吸,谁知飞溅的尸块竟吸收大部分弹片冲击,冻硬的肢体形成天然缓冲层。
而且冻僵的躯体吸收爆炸动能,破碎的金属纽扣、钢盔残片形成二次破片,反而增大对冲锋美军的杀伤。
靠着这道战壕,4班成功抵挡住美军飞机轰炸,不久后班长命令全班进入坑道避险,只留一名战士在战壕内观察美军动向。
但很快这名战士就被炸伤,班长赶紧将他抬回坑道治疗,侦查任务交给了另一名战士。
副班长担心战士也会受伤,便让他回来躲着,自己则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判断美军动向,却发现了奇怪现象,这是怎么了?
就在美军炮火向阵地后方延伸时,副班长突然发现,美军先头部队在距离阵地两百米外,竟然突然卧倒,并挥舞着小旗子。
就在这时,一只断手从天而降,重重地拍了他一下,吓得他打了一个激灵,这是谁的手?
副班长看懂了旗语,迅速意识到,这只断手来自邻近的三号阵地,而美军的炮火不可能延伸到那里。
结合美军的异常举动,他判断出美军的用意,那是在效仿我军的炮火假延伸战术。
他立即下令全班撤进坑道,就在最后一名战士进入坑道后,美军的炮弹呼啸而来,砸在了他们刚才防守的位置。
多亏了他的老兵经验,副班长的出色判断,拯救了全班人的性命,可战斗还没结束,那要如何继续守下去呢?
况且他们的弹药并不多,在尸体遮掩下,也想出更灵活的战术,那就是极致节约使用弹药。
他们严格遵循三不打原则,那就是美军分散时不打、未进射程不打、侧翼暴露不打,这种精算式作战,极大地省下了弹药,但造成巨大杀伤力。
他们巧妙利用地形优势,以手榴弹、爆破筒等投掷武器为主,尽量避免自身暴露,减少与美军近身肉搏。
他们继续修复的美军遗留的坑道,一路挖到深达八米的坑道,并在内设三层防炮洞,还有两个隐蔽出口。
他们将九个人,分为四个战斗小组,每组两人,由一名新兵和一名老兵组成,剩下一人作为机动支援。
面对美军不同方式的进攻,他们灵活应对,而战士轮班值守时,始终保持六人休息,三人警戒的节奏,最大限度保存体力。
当美军抱团从单一方向进攻时,他们则集中火力,而美军小股多方向渗入时,各小组利用掩体优势,优先处理自身当前美军,然后再相互支援。
美军大规模集群冲锋时,他们则手榴弹和爆破筒齐上,但美军后撤准备火炮支援时,战士就立即进入坑道躲避。
到了晚上八时,美军发动了最猛烈的夜袭,照明弹将阵地照得雪亮,两个连的美军呈扇形包抄而来。
在这种激烈的战斗中,4班也多次面临生死考验,几乎就要全军覆没,那是怎么了?
当时美军炮火凶猛,将他们逼到最后一道防线,通讯设备也被炸毁,与8连指挥中心失去联系。
幸好就在这时,一位老兵挺身而出,让几个新兵留在坑道口内,自己主动冲了出去。
刚出坑道口,老兵就发现,前方有美军投掷的爆炸桶,而且很快就要爆炸了,所以他下意识做了一个惊人举动。
为了不让同伴受伤,他毅然举起爆炸桶,往前冲了几步,向美军最多的地方扔去。
这一举动炸死了不少美军,也让美军瞬间慌了神,攻势逐渐缓和下来,而老兵也被爆炸余波震晕,军装已烧成碎片,却奇迹般保住性命。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4班战士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击退了美军的多次进攻。
当天晚上,兄弟部队换防8连,4班的战士也终于得到休息,却引来了上级的关注,这是怎么呢?
在后方营地上,其他班组要么全员牺牲,要么仅剩一两人,只有4班9人全部活了下来。
他们以三人负伤的代价,守住最前沿的九号阵地,这简直让人意外,其好的经验很快在其他班流传开来,极大地减少了我军伤亡。
根据后来数据统计,8班仅消耗了三十发冲锋枪弹药,却掷出了三百余枚手榴弹,而他们凭借这些战绩,在战后被授予集体一等功。
8连4班的战士,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智慧,创造了无数奇迹。
四十天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以伤亡一万余人的代价,歼灭美军两万五千多人,击落敌机两百五十余架。
上甘岭战役的血火淬炼,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不是钢铁产量,而是智慧与精神的较量,那些被炮火熔铸在焦土里的年轻生命,用超越生死的勇气诠释了中国军人的精气神。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北京日报.《上甘岭战役:世界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的典范》.2016-06-12
【2】太行英雄网.《上甘岭战役仅有的完整保存的两个班:无一人牺牲,是如何做到的》
【3】中国军网.《上甘岭战役特等功勋八连》.2025.1.7
【4】百度百科.上甘岭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