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书画作品《芭蕉书屋》·(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作者:齐白石  (1864~1957)
尺寸:68.5×33.5cm
材质:水墨纸本
形制:立轴
题 识: 天涯亭一饮主人白石。
钤 印: 白石山翁
出 版
1.《齐白石作品集》,第99页,荣宝斋出版社,2014年版。
2.《翰海二十周年精品录·书画卷》,第369页,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说 明
天涯亭原在钦州城东平南古渡头,明初于城东门口重建,1935年迁至今址。白石五出五归时曾数到钦州,期间常访天涯亭,所见亭迹为明时旧物。每当他登亭远眺,总不免有游子之思,白石尝自称“天涯亭过客”,并刻印一方以志其时之思。故在本幅画旧日钦州风物时,白石方以“天涯亭一饮主人”自称。
齐白石一生五次出游,三次到钦州,分别是1906年,1907年和1909年,都是应同乡好友郭人漳之邀,他请齐白石来钦州,一是教他的如夫人学画,二是为他代笔作应酬画。在第二次到钦州时,恰巧中越边疆不靖,兵备道派兵巡逻。齐白石趁此机会,随军到东兴。他站在高处,环视越南芒街,便走过铁桥,到达北仑河岸,游览了越南山水。他亲眼看到中越一带山清水秀,野蕉数百株,丛立成林,映得满天成为绿色世界,人行其中,连影子都变作了绿颜色。他对此绝佳美景念念不忘,屡以此题材作画。《白石老人自传》谈到东兴之游说:“这东兴在北仑河北岸,对面是越南的芒街,过了铁桥,到了北仑河南岸,游览越南山水。野蕉数百株,映得满天都成碧色。我画了一张《绿天过客图》,收入借山图卷之内。那边的山水,倒是另有一种景色。”
《借山图》册作于1910年,即齐白石远离归来的第二年,是根据远游写生与记忆创作的,今藏北京画院。这就是说,收入《借山图》册中的《绿天过客图》是这个题材最早的一幅。
同一题材、同一母题反复画,是齐白石的一贯作风。这往往与顾主的要求有关,有时也与画家创作的需要有关,因此,这些变体之作,也都有所不同、有所变化、有所创造。与《绿天过客图》同一母题的变体画,还见有《蕉林书屋图》(《齐白石作品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绿天野屋图》(《荣宝斋画谱》第73册),《白蕉山居图》(《齐白石全集》第3集),《蕉林山居图》(《齐白石全集》第四集)等等。



▲齐白石书画作品《芭蕉书屋》局部·(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齐白石的山水画完全是从他的生活体验与自然观察中而来,构图极简,且多有奇构,没有古人那些“平铺细抹”。齐白石于1919年在《老萍诗草》中说:“山水画要无人所想得到处,故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非前清名人苦心造作。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乎天趣。”其章法、笔致、构成的妙趣,体现了他所说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艺术追求。从前面的介绍可知,《芭蕉书屋》的构思完全源自短暂的越南之行:“映得满天都是碧色”的芭蕉和掩映其中的楼屋,刻在他的脑海里,形成刻画“蕉屋”的冲动。画上题诗说,他忘不了这次安南之行,他喜欢这些芭蕉不是像怀素那样为蕉叶习书,而是醉心于“半春人在画中居”的蕉屋幽境。他由此创造的“蕉屋”意象,也就没有淡泊出世之想,没有对前人山水的漠然模仿,而是洋溢着亲和自然的温暖之情,呈现着独一无二的齐氏精神世界。
这件作品的艺术处理也很巧妙,碧色的芭蕉全用淡墨勾画,让白描蕉叶占据最大空间,以简代繁,用数棵芭蕉表现出一片密密麻麻的芭蕉包围着几间野屋,又似与几座山峰连接,复以凝重的笔线勾画楼屋,白墙黑瓦,近处芭蕉林中又以浓淡墨反复点苔,形成以白托黑、以淡托浓的强烈效果。两座远山,均以浓墨大写意没骨法画出,形简意赅,近乎符号化。将十多年前所见的而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美好景观用线和墨巧妙地重现于读者眼前,美不胜收,而这种画法与效果,在山水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画家的大胆与特立独行,作品对形式感、现代感的创造性追求,足以令固步自封的画家们瞠目结舌。



▲齐白石书画作品《芭蕉书屋》局部·(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画幅右上方仅题“天涯亭一饮主人白石”,恰恰将齐白石内心的小九九表露无遗。天涯亭在如今钦州市中山公园里,亭子周边,早已高楼林立,置身于亭中,体会不到半点“身处天涯”的感觉。然而,在史书记载中,天涯亭的来历,却与“天涯”有着相当贴切的联系——北宋庆历年间,知州陶弼有感于当时的钦州城人烟稀少,极目荒凉,便在城东平南古渡头建起一座凉亭。因“钦地南临大洋,西接交趾(今越南),去京师万里,故以天涯名”。明洪武五年(1372年),天涯亭迁至城内东门口。直到1935年,天涯亭才迁建于如今中山公园内。
齐白石在钦州居住期间,立于东门口的天涯亭四周仍是一片荒凉,站在亭中极目远眺,抚今思古,当时的齐白石应有“人在天涯”的游子之思。但对于眼前美景,他还是极为喜爱的,他在其《绿天过客图》中题诗曰:“芒鞋(芒街)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将自己标明是过客的身份,而在此幅《芭蕉书屋》中却已经反客为主,以在天涯亭喝酒快乐过的经历自命为号,只怕是人在天涯,而心仍在天涯亭的钦州。
此作构图布局独特,正如傅抱石所言:“白石老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件崇高的艺术品,是一首排奡纵横的诗,是一曲令人难忘的交响乐章。画面上的每项东西都生动地成了艺术品的不可分割、有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