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愿参与的企业公益和被动应对的KPI考核,1+1会爆发出几何倍增长的能量。


企业公益需不需要有KPI?

5月6日到10日,我参与汽车经销商利星行的“京玉一家亲”公益助学,到玉树地区的学校进行探访。

活动行程安排比较顺利,复杂的问题出现在回到北京之后。

毫无疑问公益活动是正面且积极的,但一些接收的信息似乎并非如此。

比如说,从个人角度的质疑是,在行业如此内卷时期,为了一次活动出差一周时间,是不是太清闲了?

同时,从企业角度分析,目前汽车行业严重内卷,经营盈利如此困难,还投入人力物力做公益活动,是否有必要?

按照公益行动的主办方和发起者的说法,以上负面质疑属于常态,无需过多理会。

不过站在媒体从业者立场,在参与学习企业公益活动接近20年之后,还是觉得有些话必须要说,有些窗户纸也到了必须捅破的时候了。


01

公益不强迫,公益不能等

回顾过去30多年时间,外资车企为中国汽车行业树立了众多企业公益经典案例。

早在1990年,丰田汽车就开始在辽宁丰田金杯技术学院开始了助学行动,2000年更是启动了北方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环保项目丰宁植树,有效改善了当地环境。

现代汽车2008年实施的内蒙古治沙也通过引入芦苇等草类植物,让查干诺尔湖附近的盐碱地再次焕发生机。

梅赛德斯-奔驰在2010年成立了星愿基金,近年来通过与敦煌研究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同时在文化遗产保护和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创新突破。

2014年,捷豹路虎和宋庆龄基金会成立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捷豹路虎中国青少年梦想基金”,并于同年为云南昭通遭遇地震灾害的小学捐赠500万元进行灾后重建,也就是现在的捷豹路虎希望小学。

与此同时,宝马、大众、奥迪、通用、福特、日产、本田,包括已经淡出中国法系品牌和铃木汽车,都是企业公益活动的积极倡导者。

尽管从专业角度看,企业在公益领域的投入属于企业社会责任范畴,是经营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部分。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形势较好的环境中,企业的公益投入无可厚非,而在经营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能保持公益行动就很不容易了。

今年以来更是格外艰难,非常残酷的现实是,全行业的企业公益投入都出现了大幅下降。

或许有人会提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自己都过不下去了,就应该努力赚钱,提升盈利再去捐赠,不是更有效率吗?

面对这种以商业化思维、评判公益行动的提问,我想起了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潘庆的一次答记者问:“汽车企业近年来确实经营难度增大,但和公益活动需要支援的个体相比,还是要容易一些的。”

是的,唯有真正面对希望小学里孩子们一双双天真且充满期盼的眼睛,背着5公斤书包走1小时以上的山路感受求学艰辛,才会了解很多都市人所谓的困难和压力,其实稍微努力一下,还是可以克服的。

但需要上学的孩子们等不了,需要援助的人们也等不了。


02

公益不强迫,公益不能停

了解公益的意义和必要性之后,更艰难的挑战才开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在企业经营非常困难,确实拿不出更多费用支持公益了。”

同样的对话内容,因为说话的人不同,含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很多汽车企业的高管们,现在都面临一项很纠结、又不得不做的抉择,削减公益费用。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相当多的高层管理者虽然不是市场部出身,却都是公益的支持者和践行者,导致他们做出矛盾决策的原因众所周知,企业经营压力绝大。

曾经有一位公益爱好者指出,很多企业每年销售额几百亿,盈利和亏损的浮动都以亿元为单位,为什么就凑不出100万元的公益投入?

引用一位豪华车经销商CEO的观点,现在每个月集团新车销售账面亏损都在1亿元左右,厂商的补贴迟迟不到位,这几年企业已经用尽各种方法节约预算,打印纸双面印,管理层减少一切非必要外出和商务应酬。

作为职业经理人,这位管理者日常的很多费用都是自行支付,同时非常热心公益投入,曾经个人捐赠10万元以上。

但他表示,自己不能要求其他人主动参与公益,因为公益需要自发,而非跟风的形式主义,更不能搞公益竞赛。

如今企业亏损严重,必须限制支出,无法创造效益的公益行动只能大幅减少,从个人情感上,作为决策者他比公益执行者更难受,但这就是管理者的责任,他必须承担。

对此我比较了解也非常支持,和很多停止公益行动的企业相比,能保持公益活动已经极为难能可贵了。


03

公益做品牌,公益做价值

在见证企业公益从爆发、到繁荣、到压力重重,我特别想说的一点是,企业公益活动经过30年的时间,必须要在观念上全新升级了。

在全民网红、话题为王的时代,公益同样需要话题性和品牌化,公益也需要体现自身的价值。

事实上,关于公益品牌化和价值化的思路,我曾经和很多相关人士沟通交流,得到的答复基本都是否定的。

按照公益人士的说法,在传统公益项目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要和盈利脱钩,并且绝对不能和销售有所关联,同时还不能过度宣传。

我觉得以上的观点非常正确,公益不应该与盈利关联,更不能捆绑销售和过度宣传。

不过如果将企业公益和运营完全割裂,既不符合企业运营的本质,从实际效果上也不利于公益活动的持续性。

首先,企业公益和爱心捐赠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专业能力。

以之前谈到的汽车经销商集团CEO为例,即使以个人名义捐赠100万元,但对钱款的使用效率无法预知,而企业的公益项目不仅能与相关基金会对接合作,而且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完善的跟进机制。

深入了解可以发现,丰田植树、现代种草、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传承、捷豹路虎希望小学等项目的成功实施,并不是简单的捐款捐物,而是涉及到环保、人文、教育等专业领域的公益推进。

其次,企业公益的价值观传递,本身就自带品牌属性。

无论是主动或被动,企业公益都必然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比如丰田公益行动更倾向于精细化和现地现物,现代则是紧随其后啃环保硬骨头,这是日韩企业的联动性和相似性。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传承创新则是彰显百年豪门特色,捷豹路虎、宝马、大众、奥迪、福特等经典项目也都具有各自特点。

既然都是价值观传递了,没必要遮遮掩掩,强化输出进行公益品牌推广,一举两得。

第三,公益活动不需要绩效,但需要创新和“KPI”。

公益活动不谈绩效,因为基于自发和自愿,所以即使工作强度大、被误解,也不能发放奖金。

而这并不代表企业公益不需要KPI,因为公益是需要企业投入的,所以必须有成效。

比如丰田植树和现代种草,经过10多年的时间改善了当地自然环境,梅赛德斯-奔驰的文创项目,捷豹路虎的希望小学,10多年来的投入和成效都历历在册,有据可查。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内卷严重的市场环境下,汽车企业的公益行动仍在负重前行。

即使经营现状极不乐观,现代汽车中国的“梦想之屋”助学公益活动依然持续走进87所小学。在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的同时,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的公益活动从未停止,捷豹路虎则创新推出公益角项目,与经销商伙伴共同搭建公益平台。

丰田汽车则是推出公益品牌丰蜜行动,并在改善丰宁环境后,投入精力进行乡村环保项目的实施。

这些公益项目足以列为经典,并且在内卷环境继续绽放成长,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加互动,获得品牌价值。


04

公益要价值,公益做体系

公益活动很多时候会遭遇的讨论场景是:企业公益就是为了吸引注意,突出企业的品牌因素。

传统公益人士非常排斥这种说法,所以坚决反对公益和绩效挂钩,也不能涉及任何销售因素。

这种做法没有错,但过于极端,至少剥夺了很多销售人士愿意传播公益的机会。

比如说在利星行汽车玉树活动期间遇到的西宁地区利星行4S店总经理,当时他刚刚忙完一场车展,连续几天都加班到深夜,看起来颇为疲惫。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讨论工作时他无意中提起,再累也不能放弃希望,公益的意义就是力量。

记得两年与这位以战斗力强悍著称的店总交流时,他的思维都聚焦在一线业务领域,所以第一感觉其对公益的看法是客套恭维之词,不过后来听说他也参与了玉树项目,而且是一位玉树学生的长期对接援助者。

这让我想到在捷豹路虎公益活动上,北京地区第一位路虎卫士参数图片)车主的公益分享内容:作为很早就走南闯北的高净值群体,这些人都见多识广,但当他将参与公益事业的过程分享朋友圈后,很多朋友都咨询细节,希望能参与公益活动。

真正理解公益内涵的人都能感受到,公益活动能唤醒人内心最本源的正面力量,守护、责任和无条件的付出。

从广义层面追溯,这种力量的源头,就是自诞生之日起支持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不断升级进化的人性光辉。

具体到社会活动层面,在经济下行的内卷时期,这种力量在激励着有志之士们负重前行,创新技术开辟行业新方向。

积极的信息是,现阶段投资者已经越来越重视企业在公益方面的投入,日前,摩根士丹利公布,吉利汽车MSCI ESG评级提升至“AA”。

投资者逻辑简单而尖锐,一家在企业公益领域非常专业的企业,在自身技术领域必然同样专注且领先;反之,一家在公益领域毫无建树的企业,很难想象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就好比公众都希望和品德和能力并重的人交往,企业都愿意培养德才兼备的管理者。


05

公益做价值,公益要绩效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前一段时间和人讨论中国儒家的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被嘲笑为夸夸其谈的不切实际。

其实这是相当一部分人对企业公益的看法,是规模做大后的锦上添花,完成社会责任吸引注意力。

而公益的本质恰恰相反,尽力帮助急需援助的群体,所有体系化的企业公益,都在各自领域攻坚克难,而不是捐钱了事。

现阶段公益活动的难点是,如何在经济下行周期,保持公益投入的持续优化,并且吸引更多人加入。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并加大推广力度,积累公益时长已经成为学校综合考评优秀学生的参考。

企业也在努力进行公益推广,丰田、奔驰都致力打造公益平台,捷豹路虎希望通过公益角增加经销商落地互动,利星行汽车累计援助了36所学校,疫情期间多家汽车经销商集团捐款规模达到千万元级别。

而截至目前,所有企业公益亟待突破的一点是,能否效仿积累公益时长的方式,推出针对客户的公益参与指数,让公益成为企业与外部产生联系的触点。

比如捷豹路虎的经销商就可以通过公益角,进行公益自驾,亲子公益行动,这些活动可以不要求获客KPI,但同样可以产生客户维系效果。

而且从企业公益一线反馈分析,愿意参与公益的客户,大部分以高净值人群、或社区热心人士为主,其周边存在巨大客户潜力,是天然具有号召力的群体。

同时我在《为什么公益是直面内卷的最佳表达?》一文中曾提出,在行业内卷时代,客户对于普通的产品营销和品牌营销已经无感,价格战成为决定因素,从而导致偷工减料服务下滑的恶性循环,而参与公益活动获得情绪价值和心灵需求满足时,可以适度降低价格等其他促成因素。

以利星行公益为例,作为汽车经销商集团,36所希望学校就可以成为36个地区的公益触点,带动相关地区的公益品牌传播,将产品营销自然融入,通过规模效应获得客户、乃至投资者关注。

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公益,参与公益。

即使用最商业化的投资逻辑,这也是让更多人可以获得帮助的共赢格局,为什么不能提倡呢?

让公益有价值,在践行公益的过程中收获价值,这是对企业、对个人、对社会的生态进化。

所以,与其担心种种莫须有的困难和问题,不如大大方方将公益品牌化,体系化,加强监管,通过KPI形式,让企业不仅付出公益,也收获公益,这是互联网行业的闭环逻辑,也是中国和全球古代智者早就知道并践行的真理。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