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惭愧,我不是一个体育运动的参与人,对吉林市的马拉松比赛也是以看热闹、喊加油为主的观众。可能正是“看热闹”的身份,让我对每一年的“热闹”有着更直接的观感。坦率地说,仅就我家附近2025年“吉马”赛事的情形,我觉得热闹程度并不如往年。

遥想2018年6月我第一次看到吉马赛事时,滨江东路上可谓是“那天,那家伙,那场面,那是相当大呀!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呀。”天上飞机,水里快艇,地面上有组织的加油啦啦队……更有一浪推一浪蜂拥路边观赛的附近居民!运动员抵达之际,加油声此起彼伏,音乐声甚嚣尘上。更有一位年长的“快板”爱好者,即兴表演为运动员加油,引得参赛和观赛的人一同叫好。另外,为运动员补给的矿泉水站点一个挨一个,但见人潮过后,洒在地面的一次性杯子若东风吹絮一般。

在为2018年吉马比赛呐喊时,许多吉林市民可能没有想到,这项赛事竟然渐渐成为吉林市的一项“有生命力”的运动。之后几年除疫情期间停办,每年6月,吉马赛事均风雨无阻。特别是在疫情之后,比赛的后勤管理和保障还有一定升级,如2023年,除大批街道工作人员、高校志愿者冒雨忙前忙后,工作得得有条不紊之外,滨江东路上甚至还出现了一排移动式临时卫生间……

然而2025年的吉马比赛却是与以往不同。

首先,比赛时间并未设置在传统的6月,而是定在乍暖还寒的5月中下旬,所幸比赛当天气温虽不高但并未下雨。其次是许多道路并未像以往那样完全封闭,尤其是江城大桥、龙潭大桥等桥梁错开时间封闭,且临江门大桥、吉林大桥、雾凇大桥在赛事期间正常通行。再者就是后勤保障没有像以往那样兴师动众,滨江东路没有补给水站,没有遮阳伞,也没有移动卫生间。另外,观众热情不高,到路边观看比赛的居民不多,不见有组织的啦啦队,只有工作人员稀稀拉拉的加油声。

也许滨江东路并非主场,赠吃赠喝的宣传活动都转移到了别处,总之昨天的路边较往年略显冷清。另外,昨天比赛过程中,朋友圈、短视频平台上也没有往年热闹,至少我在手机上只看到官媒和一些网络大V的内容刷屏。尽管赛事过程并不乏壮观场面,但许多往年热衷于实况报道的朋友甚至连张照片都没有发。在滨江东路,刚到中午就已经人影稀落,于是我就有了一种错觉:莫非市民们对这项活动出现了“审美疲劳”,马拉松也开始成为体育爱好者的专有盛事?

客观的讲,吉林市这种体量的城市需要吉马这种体育活动。作为一名有过展会组织经历的人,我深知举办并延续一个活动有多么的不容易。回顾几年来吉马赛事的举办,确实有许多成绩值得肯定。但是个人经历也告诉我:在世间不具备“独一性”的同质化活动,在经历过新鲜感之后,如何面对并度过瓶颈期进而使活动拥有生命力,往往是对组织者能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

在今年,包括我在内,许多人都有“吉马活动热度不如以往”的共识。因此,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枝末节,万万不可用惯性思维熟视无睹。为了让吉马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并实现宣传城市的目的,组织者在总结今年吉马比赛时,多听听一些旁观者、好事者的声音,并非没有必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