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首都高校第63届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子甲组10000米决赛。

清华大学陈中平以28:34.49的成绩卫冕冠军,王文杰以28:38.53的成绩夺得亚军,两人都刷新了个人PB突破29分大关,同时打破首都高校男子10000米赛会纪录。原纪录是由北京科技大学张悦,于2022年跑出的29:44.34。

要知道,上一次有两人跑进28分40秒,还是在2009年济南全运会。

陈中平28:34.49的成绩,也是自陈天宇2023年跑出28:25.03之后,国内男子10000米最好成绩。



首都高校男子甲组10000米决赛,原定于5月17日下午4点开赛。但因突如其来的大风天气,被迫推迟至晚上7点50分,造就了首都高校有史以来首次夜赛,也为男子10000米跑出佳绩奠定了基础。

男子10000米决赛,实力上的差距让陈中平、王文杰很快甩开其他选手,冠军属于清华已无悬念,也让两人没有过多的心理压力,更多的去专注比赛本身。

曹振水教练在比赛开始时,便守在起点处为两人掐表,播报每圈配速的同时提供建议指导。


“夺冠+破赛会纪录是赛前定的目标,俩人的水平在那里,哪怕天热一点我对他俩跑进29分30秒也是很有信心的。谁知道大风天导致比赛推迟,延后了近4个小时,为他俩创造好成绩提供了不错的条件。

前5000米每圈过来,我有意让他们压一压以稳为主,后续看到他俩状态还不错,便没有再过多提醒,索性放开了让他们自己把握,最终后半程比前半程快太多了。”曹振水教练复盘道。

前7000米,两人一直稳定在253~255配速,后续3000米配速都提高到250以内,最后1000米配速239,临近终点前最后一圈,冲刺能力更强的陈中平甩开王文杰,刷新PB成功卫冕冠军。


赛后陈中平表示:“能跑出好成绩,主要归功于几个方面:一是心态上没什么压力,无论是我还是文杰,冠军都将属于清华;二是天气原因,比赛时气温比较适宜出成绩;三是场边提醒的曹老师和文杰的带跑。

由于之前10000米比赛的经历,我对这个项目有些恐惧,加上肇庆、嘉兴两站大奖赛都参加三个项目的角逐,状态起伏不定,所以整场比赛都以跟随跑为主,基本上都是文杰领跑。有了以上加成,才有了当天的好成绩。”

回看整场比赛,适宜的比赛温度、无名次压力的比赛环境、教练的鼓励、队友的帮扶,造就了这场好成绩的出现。



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是北京高校间的一次体育盛事,受到北京各高校领导的重视,今年是70个年头的第63届比赛。

该赛事已经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教育创新、社会协作与文化传播的载体。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其重要性已超越赛事本身。

今年,清华大学田径队共获得24金、18银、9铜,以男子团体260分、女子团体233分,总分493分的成绩包揽男团、女团和团体总分冠军,实现清华大学田径队“十六连冠”,生动地诠释了清华体育精神“无体育,不清华”。


其中,男子5000米王文杰以14:04.91的成绩,打破赛会纪录夺得冠军;男子10000米,陈中平、王文杰分别以28:34.49、28:38.53的成绩,打破赛会纪录并夺得冠亚军;夏雨雨以16:49.62、33:22.59的成绩夺得女子5000米、10000米双金。

除女子5000米项目外,其它3项成绩都优于全国田径大奖赛·重庆站夺冠成绩,陈中平、王文杰的10000米成绩甚至是中国近两年来最好成绩。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清华田径队不是专业的体工队,各项保障力度远远不及后者。其次,队员全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不仅要完成每天的训练任务,还要兼顾日常的课程、考试等等,除去体制内比赛还要进行首都高校这样的赛事,势必会分出不少精力。

清华学子陈中平透露:“没有专门的运动员食堂,学校有队医但没有像专业队那样很好的器械设备。每天早上出完早操后要去上课,下午进行重点训练课,晚上如果没有选修课会在宿舍休息,每天充实切忙碌。

平时训练时曹老师十分严格,但其它时间不会过多干涉,有时候还会带着我们打打篮球、踢踢足球这样,队伍氛围非常融洽,每个人的运动水平自然都是向上走的。”


曹振水教练作为清华大学田径主教练,队员主项从800米到马拉松都有,训练时不只是项目混练,男女也是在一起,与专业队形成不同风格,几个项目互相促进、互相带动、互相提高。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陈中平、王文杰能跑出28:34.49、28:38.53的成绩,成绩证明他们有这样的实力,但为何在国内体制内比赛却跑不出来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中国独有的竞技体育困境导致的。



翻看过去几年,中国男子10000米赛季最好成绩,只有2023年陈天宇(28:25.03)优于陈中平、王文杰,而且还是在国外创造的,2024赛季最好成绩甚至没能突破29分大关。

是真的没有那个水平吗?当然不是!

前面我们提到,曹教练给陈中平、王文杰的赛前目标是29分30秒,而在2022年~2025这个全运周期,跑进29分30秒以内的运动员有27人,也就是说同等或者更高水平的运动员在27人左右。

之所以近几个赛季,没人能在成绩上体现,一是因为国内赛程安排问题,二是运动员们“重名次、轻成绩”的技战术跑法导致。


以近期举办的全国田径大奖赛为例,前三站肇庆、嘉兴、重庆,每站男子10000米都放在上午8点或9点,正是日晒足、温度高的时候。在高温的情境下,领跑就意味着浪费更多体力,就有可能在最后冲刺时刻输给别人。

所以,近几场大奖赛几乎每场都像复制粘贴一样,整体比赛节奏混乱,除了要抵抗高温外还要留有余力对抗其他选手,然后拼最后1000米甚至最后一圈。

如果是800米、1500米中跑项目,高温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5000米、10000米长跑项目来讲却是致命的。反观领国日本,会把中长跑项目安排在运动员更兴奋、更适合跑出好成绩的夜间进行,美国的比赛亦是如此。


过去,陈天宇、何巫呷、马秀针等人都在美国创造中国历年来5000米、10000米最好成绩,频频刷新场地赛个人PB,但却在国内的全国田径锦标赛、冠军赛中,从未夺得过5000米、10000米冠军。

国内的大奖赛完全有条件晚间比赛,但却不做出改变,难免让人唏嘘。

另一方面,受“重名次、轻成绩”影响有关。尽管田协做出过针对性调整,从最开始的末位淘汰,到现在的关门制度,都是想激励运动员去追求更好的成绩,但并没有得到太多改善,反而出现关门选手比完赛选手还多的尴尬场面。

加上今年是全运会,很多优秀运动员本就不愿暴露太多实力,从而导致无人愿意领跑,所有的比赛过程都是按照关门时间去跑。


诸多元素,衍生了中国独有的竞技体育困境,有实力但却跑不出成绩。

如何打破这个局面呢?完全可以照搬国外模式,首都高校的首次夜赛跑出好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切围绕运动员出成绩为中心,力争打造“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赛环境。

早些年,国家积极倡导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理念,让许多短跑、中跑运动员受益。

现如今马拉松项目的火爆,也让更多长跑选手有了海外训练、参赛的机会。运动员去到国外比赛不需要专注于名次,会有很多高水平运动员领跑,只需要放开手脚跟住就好。


所以,如果有好的机会、好的氛围,很多运动员肯定是能跑出来的,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只是缺少一个机会。

全运年将近,想要短期做出改变会很难,但我们期待明年国内赛事做出改变,以成绩为第一要务,去服务运动员,创造更好的比赛条件,倾听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将中国中长跑速度推向更高的顶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