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不是简单的“签约看病”

更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5月19日世界家庭医生日来临之际

本期《约访》邀请了

闵行区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

全科副主任医师许成燕

走进直播间

与听众分享“健康守门人”的故事


本期嘉宾:

闵行区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

全科副主任医师 许成燕

(点击收听节目完整音频)

从2015年起,上海开始推行“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闵行区也一直在实现多维创新:推行分级诊疗体系,打通二、三级医疗资源,提升签约居民获得感;构建 “智慧云管理” 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全覆盖,拓展互联网复诊、远程会诊等数字服务;服务范畴从基础诊疗延伸至慢性病管理、家庭病床及医养结合;建立 “家医-专科-公卫” 协作网络,强化签约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能,形成全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闭环。

许成燕介绍,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有30名家庭医生和20名家庭医生助理。日常的工作包括基本医疗,如门诊、病房、家庭病床等;还有公共卫生工作,涵盖慢性病管理,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十类重点人群管理,以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


尽管这几年家庭医生的地位逐步提升,但许成燕坦言,仍有部分居民认为家庭医生专业水平不及大医院专科医生。许成燕回忆道,“不少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在大医院各专科就诊后,每个专科都开药,药品种类繁杂,甚至还有保健品。我们家庭医生在续药时进行优化,建议停用不必要药物,老人却觉得‘大医院开的药怎么能停?’这也是一直困扰着我们家庭医生的一个难题”

面对居民的不信任,许成燕耐心解释,从病程角度对患者说明哪些药可短期用、哪些药病情稳定后可停、哪些需长期维持,哪些有副作用需留意。如果患者还是不理解,现在社区也有开设药学门诊,会联合药学门诊一起给患者制定最优服药方案,并持续关注调整用药后的机体情况,只要足够耐心,大多居民最终都能够理解并接受。

这些年,许成燕通过全方位学习培训,提升专业、沟通和服务能力,借助信息化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定期下沉社区、回访居民,灵活调整服务,渐渐赢得居民认可和信赖。

在一次社区走访中,许成燕遇到了被背痛反复折磨的程阿姨。程阿姨辗转多家大医院,做完各类检查,却始终查不出病因,吃药物也不见好转。作为家庭医生,许成燕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生理病痛诊断,而是耐心倾听,通过长时间、多次沟通引导,终于找到了程阿姨的 “病根”——因为儿子们生活和工作不顺,程阿姨长期处于心理焦虑状态,背痛实则是这种焦虑情绪的躯体化表现。找准病因后,程阿姨进行了心理疏导和抗焦虑治疗,最终成功消除了背痛症状。“这种生理-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也体现了家庭医生将专业技能、人文关怀与社会洞察相结合的复合型服务能力。社区就是我们的定位,我们家庭医生是扎根基层的医生,就要做居民最信任的健康守门人。一方面专业要过硬,另一方面健康服务要暖心,这是一名全科医生应该具备最基本的条件素质,也是家庭医生赢得居民信赖的关键所在。”许成燕说。


随着闵行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挂牌成为社区医院,各个社区实现了很多全覆盖,目前各大社区还在开设门诊手术室,许成燕所在的吴泾社区也开设了门诊手术室,依托上级医院专家资源,可以做皮肤、妇科、外科、泌尿外科小型手术,“这些赋予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社区医院新的职能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也加入了家庭医生队伍,作为年轻家庭医生,应该从入职开始就要结合自己兴趣与专长,发展全专结合,寻找亚专长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后面职业生涯中找到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和赢得居民信任的底气”。在许成燕看来,家庭医生对社区居民健康保障至关重要,其照顾具有长期性,能整体评估健康风险,提供个性化建议,关注全生命周期,提供综合性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与居民建立长期信任关系,便于沟通,提高居民对医疗建议的依从性,促进主动健康管理。


每一位家庭医生,都是居民健康的贴心伙伴,每一次服务,都凝聚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他们用专业化解病痛,以耐心传递关怀,默默诠释着 “健康守门人” 的责任担当,为居民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记者:沈佳怡

编辑、初审:高淑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