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会宁,苔藓在夯土墙缝里编织着祖母绿的密码,文冠果枝头炸开鹅黄色星群,麦田将晨雾剪裁成流动的翡翠绸缎,处处透着生机与希望。


走进会宁县中川镇高庙村新落成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区,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民居整齐排列,搬迁群众正忙着装修新家,孩童在广场上嬉戏,老人们围坐闲话家常……这一幕幕场景,是会宁县扎实推进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生动缩影。

安居,是民生之要。近几年以来,会宁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早致富”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全程监督,全力筑牢群众安居防线,让地质灾害隐患区群众“搬”离忧患,“迁”入幸福。


‌避险安居双管齐下 搬出大山天地宽

“每到雨季,全家人都提心吊胆,夜里听见雨声就睡不着。”回忆起老宅的生活,搬迁户赵晓霞仍心有余悸。

民生居为先,民以居为安。会宁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地质环境脆弱,滑坡、崩塌等灾害频发。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全县采取“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优先搬迁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区的群众。统筹规划选址、安置点建设、产业配套,并通过“一乡一案、一户一策”制定搬迁方案,确保群众搬得安心、迁得顺心。


“以前住的土房不安全,路难走、房子破,娃娃念书还要到镇上租房,现在房子宽敞明亮,电、水、暖气齐全,很方便。”2024年底搬迁至会宁县河畔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后,生活上带来的安全感和便利性,让村民韩艳丽感慨,以后再也不怕房子不安全,孩子们回家都有地方住。

“故土难离,对村民而言,搬迁并非易事。”中川镇高庙村副主任史国雄说,当时镇干部全部下沉村组,宣讲政策,疏导群众情绪,向群众算好“生态账、经济账、民生账、长远账”,逐渐打开了群众心结。

在千千万万搬迁群众心里,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带来的政策红利不仅让他们“搬”出了新希望,也让幸福生活扎了根。据了解, 2022年至2025 年,会宁县共实施搬迁 2344户,累计建设安置点 41个。


产业嵌入安置区 家门口端稳“金饭碗”

走进中川镇南峪川蔬菜产业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棚在田间有序排列,大棚内翠绿的藤蔓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西红柿。工人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而这些工人大多数都是附近的搬迁群众,赵晓霞便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去年搬到了新房里,住在新房子里过个马路就能上班,特别方便。”说起现在生活,赵晓霞满脸笑容。

住有所居、乐其所业。为了让搬迁群众搭乘生态搬迁的幸福“列车”,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的目标,会宁县将避险搬迁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扎实做好搬迁安置的“后半篇”文章,在安置区周边布局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努力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确保群众“安居”与“乐业”同步实现。

“我们镇在搬迁群众增收上创新‘五种致富路’,草莓采摘园、蔬菜基地务工、肉羊代养、物业岗位和爱心车间,确保搬迁户有产业依托。”会宁县河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邵驰介绍说。


‌服务跟着群众走 新市民融入新生活

“住了大半辈子山沟沟,没想到还能搬进城里的小区,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了!”在会宁县会师镇南什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刚拿到房屋钥匙的村民高军胜难掩激动。

作为会宁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的受益者,高军胜一家告别了“雨季担惊受怕、出行翻山越岭”的旧日子,开启了“下楼有超市、社区有医院”的新生活。这一改变,源于会宁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民生实践。


搬迁不是简单的“挪窝”,而是让群众过上新生活。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会宁县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设完善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户籍迁转、上学就业、就医社保、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各安置区不仅通水、通电、通网,还引入社区服务中心、扶贫车间、产业园区等,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确保搬迁群众迅速融入新生活。


“以前在山里面住着,买东西都很不方便,走路要一个多小时,现在住到这里很好,干什么都方便,以后孙子上学也很方便,门口就有幼儿园。”河畔镇任半岔村搬迁户杨旭萍高兴地说。

安置点周围,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村道四通八达,一座座温室大棚排列有序。住宅区里餐馆、商超、卫生服务站、社区管理站、物业管理处等便民服务场所一应俱全……如今,搬迁村民在会宁各安置点的家,都已成为他们的心安之所。

从“忧居”到“优居”,从“山沟危房”到“城镇新居”,会宁县用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随着一处处安置区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绽放幸福,这片土地正书写着安居乐业、和谐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会宁融媒 记者:窦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