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白第106篇原创笔记
前言
小时候,对着试卷上不会做的题,我期望脑海中能自动浮现正确选项。
总羡慕那些学霸,天生自带光环,仿佛人生开了挂。
工作后,我又发现成绩不重要,反倒是会说话、会来事的人成了赢家。
可见,人生这张考卷永远都是开放式命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作家冯唐说:“人生下半场,拼的是能量。”
40岁后我终于明白,比智商、情商更能带来能量的是:逆商。
01 智商和情商,只是生活入场券
学生时代,智商是打开名校大门的金钥匙。但踏入社会后,很多人发现:
曾经引起为豪的解方程能力,却根本解不开人际关系网那根线头。
我曾有个同事,毕业于985高校,参加过多次国考省考,始终名列前茅。但每次面试都名落孙山,直至年龄超限,不得不在某镇属部门屈就至今。
与他沉默寡言相对的,是另一个同事的八面玲珑。
上至新调任领导,下至食堂煮饭阿姨,他都能精准抓住别人感兴趣的点,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巧妙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当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应付琐事、讨好别人时,也不可避免的发现业务水平早已被别人甩在身后。
在生活的重担前,单靠情商支撑,显然只是纸巾挡雨,徒留满身狼狈,一地潮湿。
当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智商和情商,而是人不会永远一帆风顺。
智商和情商能助我们尽早登高望远,却教不会我们在掉落深渊时如何自救。
02 逆商,才是生活的真正根基
1997年,国外心理学家保罗史托兹首次提出“逆商”这个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在遭遇挫折、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方式和能力。
他说:“逆商高的人,能保持积极心态,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逆商低的人,则容易被困境压垮,陷入消极情绪难以自拔。”
我想,如果说智商决定起点,情商决定速度,逆商则决定了人生续航力。
多年前,曾在杂志上看过个故事:
一位富豪和一位农民,因相同病患,住在同一间病房。
富豪家人陪护时,告诉他子女在国外安好;公司生意被打理的井井有条;多年未见的老友也都在过来探望的路上。
而农民家人说的,是看病向亲戚乡亲借了多少钱;秋收在即,地里庄稼没人收;养的牲畜都在掉膘等一系列糟心事。
没过多久,富豪去世,农民却奇迹般的痊愈了。
记得当时读完故事的感受,是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如今,更明白了逆商的本质:将挫折与苦难,转化为人生燃料。
03 修炼逆商,就是与问题共生
人到中年,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问题的根源永远无法解决。
比如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家庭的柴米油盐,父母逐渐年迈带来的健康状况,以及职场那些不胜其烦的揪心事。
所以,最困扰中年人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不得不与问题共生。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
正是教我们如何修炼逆商,才能在琐碎中积蓄力量,在妥协中守住底线。而我的方法是:
物理隔绝。和所有自己认为不值得消耗精力的人和事保持距离,专注于本职工作,关爱生命中重要的人,保持良好作息,尽可能拥抱健康。
升级认知。读书永远是成本最低,且最有效的升级认知方式。关注权威媒体、观看正能量视频、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技能,也能成长。
抓住心流。拥有一件能静下心、沉住气的事,无论是运动还是写作,哪怕是钓鱼或者小酌,让自己不是咬牙切齿对抗世界,而是掌握张弛有度的平衡。
写在最后
托尔斯泰说:
“人生的目标,不是抵达终点,而是与路同行。”
40岁后,遭遇四面八方的风雨时,逆商,是最好的隐形雨衣。
也唯有逆商,是让我们在长夜中相信黎明将至的底气。
共勉~
感谢你读到这里,想必我的文字让你有所感触。
欢迎你点个关注,让老白有机会见证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