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电车的印象,还停留在“续航短、充电不给力”的观念里。

但现在,其实早就不是了!

因为你随便打开一个新能源车的官网,就能看到一堆“CLTC 700公里+”的参数,甚至有的已经奔着800公里去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震撼?

毕竟,一箱油也就跑个六七百公里,现在连电车都能一口气干到这个数。



可奇怪的是,就算续航数字飙得再高,依然有不少人说:电车我还是不敢买!

这就有点意思了:

技术已经跨越了硬件门槛,充电网络也在快速铺开,为什么“里程焦虑”还像影子一样甩不掉?

到底,是谁在焦虑?焦虑的又是什么?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件事!

谈及这个话题,我们先别急着吐槽电车。

不如反过来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开油车的时候,我们从来不焦虑?

你仔细想想,一箱油也就跑个四五百公里,有些城市通勤车甚至三百出头。

可从来没听人说:“哎呀,这车续航太短,不敢开远。”

哪怕仪表盘亮了“油量不足”的灯,提示只剩下50公里的续航了——

大多数人也照样不慌不忙,甚至还想顺路办点事再加油。

为什么?

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想加油,随时都能加上。

马路边、商圈口、高速路,24小时营业的加油站随处都是:

加油五分钟搞定,不用排队,不用下载App,更不用研究“哪个桩更快”。

最关键的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习惯了这个节奏——它简单、确定、不会出错。



而电车,恰恰缺的就是这个东西。

你可能从没真正开过电车,但早就听过一堆段子:

续航虚标、冬天掉电、跑高速没电、App找桩找不到、排队三小时、充不进去……

于是,即使电车今天,已经写上了800公里的续航数字——

你心里还是会问自己一句:“它不会半路趴窝吧?”

不是不理性,是不熟悉;

不是电车不行,是你对它没建立起“确定感”。

这才是里程焦虑的核心——心理没安全感,而不是实际跑不了。

说到这儿,可能不少人心里都会冒出一个疑问:

那电车就真的做不到像油车一样,让人安心开、放心跑吗?

其实,还真不是。

如果你真买得起一台续航700公里、支持800V快充、电耗表现还不错的车...

你会发现——焦虑,真的不多。

甚至可以说,这类车已经非常接近油车的“使用体验”了。

问题是——多数人,根本够不着这种级别的车。

你看看现在市面上的热销款:

像小鹏 Mona M03、比亚迪元PLUS、秦L EV这些车型,个个宣传做得响亮,但你真去看参数,就会发现:

续航600公里以上?不好意思,那得顶配才有。



绝大多数卖得最好的版本,续航基本在420到510公里之间。

也就是说,普通人买回家的电车,哪怕叫“新平台”、“大电池”,实际用起来,还是容易焦虑。

至于那些续航700公里以上的车,大部分都已经是20万级的选手了。

比如小鹏P7+、智界S7、阿维塔12,能做到真·高续航的,个个都不是“入门款”。

一台车起步价19.8万,对很多家庭来说,是真的买不起。

这还真不是瞎说,因为有博主整理了国内,今年一季度的汽车销量结构:

10万元以下 + 10~15万元区间的车型,销量加起来超过300万辆,占了整整60%以上的市场份额。

而价格20万以上的车型,加起来才25%左右。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多数人,能承受的购车价格,就是10来万上下。

这个价格区间的电车,普遍续航500公里不到,充电平台不支持800V,电耗管理也一般。

在这种现实下,大家当然会焦虑:



因为你宣传的是800公里,我实际买到的是420公里;

你说能跑长途,我的电车电话却高的离谱,比不了高端车;

你说补能快,平价车根本没有800v 技术。

于是,“电车不靠谱”的印象就形成了。

并不是电车不行,而是真正做到“省心”的那批车,太贵;而买得起的那批车,还不够“靠谱”。

当技术还没普惠、体验还没下沉时,信任感,就很难真正建立起来。



所以,给大家的建议就是:

如果预算不足18万,还有长途需求,最好别选纯电车型。

因为它们是真的有“续航焦虑”——不仅能耗管理差,充电慢,续航还很短;

但如果预算超过18万,其实选“纯电车”已经没问题。

因为在800v 的加持下,还有个700km 的续航,真没啥可焦虑的。

说白了,高速一口气跑个450km 没问题,充电也只需要15-20分钟就搞定了。

别说跑个300-400公里的长途了,1000公里都不在话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