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路上偶遇一个不知所谓的现状比较惨淡的“大运河古纤道”景点,在网上发文感叹后,招来些许网友的关注的讨论,有的质疑,有的肯定,更多的其实都跟我一样,偏向于“冷眼旁观”,无非看到不顺眼或不顺心的事情,随口“呸呸呸”般的吐槽两下,本来并不指望会引起什么相关单位的重视和改善。





受其中某几位热心网友的分享和指点,我倒是对杭州境内的运河是否还存在古纤道起了几分“较真”的劲头。于是昨天趁着清晨还算凉爽,骑摩托车到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街道姚家埭村雷家桥寻觅传说中唯一尚存于世的古纤道,然而结果却毫不意外地出乎了我的预料。





参考多年前的相关新闻报道:“‘雷家桥’是塘栖甚或是杭州附近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座连接古纤道的石桥了。此桥清代及上世纪多次维修过,目前保存状况良好。此桥距离塘栖古镇九华里路……”当我来回转了几圈找到比较隐蔽的小路来到雷家桥前,却发现这里不过是一个崭新的人文景观——清水廊桥。





“从明代正统年间浙江巡抚衙门筹资砌筑运河堤塘以来,大运河杭州段(从今拱墅区的北新桥起,至桐乡县石门镇)四十多公里长的运河塘岸上共建有七十二座跨支河桥梁,其主要作用是方便水陆并行。在这批始建于明代的古桥中,雷家桥是余杭乃至杭州附近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座纤道桥”。以上信息来自《浙江日报》2018的报道。但以我之所见,眼前的古纤道未免有些“太新了”,尤其脚下的石砖无论大小还是规格,都跟两头运河边的小广场和游步道地面的铺设材料一致,实在是很难不让人产生怀疑。





这座雷家桥为单孔石梁桥,长11.3米,孔高约3米,跨度6.5米,桥面宽1.95米。桥台以块石垒砌,内侧嵌壁墩。壁墩由四块长条石并列竖排,墩上覆石盖梁。桥面由三块长条石并列铺成,两侧中间各刻有“雷家桥”桥名,不设望柱及栏板。桥面两边各设有踏步。



“古纤道”自北沿运河东岸迤逦而来,折西跨过雷家桥,沿运河南岸继续远去。目前桥梁两侧纤道长度约60米,宽2.2米。基础由块石垒砌,路面用石板横向错缝铺设。听当地的老人家介绍,雷家桥古纤道与西边的跨塘桥、广济桥以及龙光桥,共同组成了往来塘栖的必经之路。



纤道的重要性其实在我国古代并不逊色于运河,因为古时候行船,多以桨、橹、帆为动力工具,但凡碰到载货较多重量较大,或遇逆风、逆水行船,就需要挽纤,而挽纤行船的纤夫便成了一种专门职业。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如今完整保留下来的古纤道几乎等于没有。好在在2013年,“雷家桥古纤道”已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趣的是“雷家桥古纤道”虽然贵为古迹,在路牌上却被标识成了“清水廊桥”,虽然更显贴切,但终归也有点太主次不分喽。





对雷家桥古纤道感兴趣的朋友如果自驾前往,可以按导航走,但是过桥以后你会发现无法右转,这时候可以不要理睬导航提示了,继续往前开50米左右,注意右手边帖满小广告的铁皮墙和电线杆中间的下坡入口,虽然很窄,但小车可以放心驶入,再往前百米左右,右边会有个小型停车场(正常情况下应该会有空位的),就算是到达终点了,此时距离雷家桥也就30米左右,下车步行即可。



(图文作者: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转发分享、内容指正、评论、点赞和关注,希望媒体或个体尊重原创,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本人独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务,欢迎洽谈,附赠所有拍摄素材。)



最后再吐槽一下某些自媒体平台,我之前5月2号发的图文,5月3号就有人盗图发文,一看就是AI添油加醋写的东西,阅读数据比我这又跑又拍又后期又动脑子发文的苦逼原创作者却好得多,关键照片上的水印,以及我的自拍入镜人像都在,真不知道是怎么通过审核和推荐,并且还被推流的?!!唉,一声叹息。能不能请稍微尊重一下原创作者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