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完人,只要是人,总是会有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十大元帅战功赫赫,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其实非常包容。因此,军迷对于他们的评价,总体是正面评价居多,尤其在军事指挥方面,他们基本达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作战的巅峰水准。
但有一个元帅,虽然指挥过百万大军,打过不少大仗,而且关键的战争都打赢了,他还是我军为数不多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名将。
可对于他的军事指挥,总有不少人拿着放大镜去看,甚至以最苛刻的标准要求他,那就是林彪元帅。
一、长征,大多数人都曾经抱怨,只有林总的抱怨被记录下来
红军长征时期,毛主席为了摆脱老蒋的包围,采用了大范围的游击战略,带敌人兜来兜去,让敌人摸不清头脑后,再聚而歼之。
一开始,这种战略没有完全见效,我军在土城、鲁班场战斗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此时,很多人就表示不理解了,认为毛主席的指挥是天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
于是,历史就记录下来林总直接质疑毛主席:“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老是走来走去,都不打仗是咋回事”。
但其实,当时质疑的不止林总一个人,大家都在抱怨。由于毛主席的战略太超前,绝大多数将领对这种超乎寻常的战法不太理解,我军在当时又提倡民主,大家心里有话,说几句其实也很正常。
只不过,其他人说的,我们都包容了。唯独林总的抱怨,似乎一直被记录下来,或许因为他是红军最主力的红一军团军团长吧!
二、辽沈战役的锦州问题,稳扎稳打的策略也不能算错
林总在辽沈战役,不愿意先打锦州,被不少军迷拿出来反复地说,说林总打仗犹豫。
其实,犹豫的另外一面就是谨慎!
辽沈战役,并不完全如同有的网友所说的优势在我,势在必得,其实两军实力差距也不是很大。
东野共计12个主力纵队,50万人,炮兵纵队,铁道纵队,还有30个独立师,总计70万可以使用的野战部队。
东北国军,郑洞国、卫立煌、范汉杰三个集团加起来总计有55万人。
70万人对55万人,加上战斗区域面积非常大,东野不见得非常有优势。
于是,林总此时的打法是此战须谨慎,稍有不慎咱们就输了。
他觉得打锦州是一步险棋,必须要慎重。林总说:“我只准备了一桌饭,但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言下之意是,来了两桌客人,我必须要准备两桌饭,我才开吃。林总不想走险棋,当然也是有道理的,虽然双方势均力敌,但大体上东野还是强点,稳妥策略也能取胜,只是获胜的时间会稍微晚一点。
毛主席坐镇中央,是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不能要求林总也有毛主席那样的战略视野,林总考虑的是怎么以最小的代价,在东北打赢。因此,林总作战谋划谨慎细致,这没错吧?
但是,明明是谨慎的林总,最后被演变成了犹豫的林总。
三、抗美援朝林总不赞同出兵,被说成是怯战
抗美援朝决策会议,林总不赞同出兵,被说成怯战。但其实当时几十人会议上,同意出战的只有两个半,难道剩下的全部都怯战?
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是:先统一全中国,至于抵抗美帝,不是我们的事,应该苏联去打,我们只在后面支援下。
这种想法并不能说全错,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上帝视角!而且林总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职业军人,如果让他上,他还是会上。
红军时期,林总也曾经表达过和毛主席不同的看法,但不影响林总打仗的多谋善断和英勇无敌!在人民军队,表达不同的意见是再正常不过了。
只是可惜的是,一提到抗美援朝,就说林总是怯战。
林总确实是由于之前打仗身体损耗太大,身体不行了,但不论什么原因,不少人就说林总称病不战;而同样身体不好的粟裕大将,大家公认的原因就是病了,无法去朝鲜指挥了。
同样大家都是病,得到的评论截然不同。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时候打扮得多了,我们就真的会不清楚小姑娘最初的本真模样了。我们对林总的严苛,某种程度,就是一种打扮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