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你绕了远路才得到的事物,实际上在当下就可以得到,只要你不去刻意拒绝就行。”,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的马可·奥勒留的经典著作《沉思录》中的这句话蕴含着斯多葛哲学的核心智慧,既是对人类普遍心理的洞察,也是对如何简化生活、回归本心的深刻启示。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时常会陷入一种困境:历经千辛万苦,绕了无数远路才得到某些事物,而这些事物,实际上在当下就触手可及,只是我们在不经意间选择了刻意拒绝或忽视了它们:


一、幸福就在当下,而非在期待中

人们常因执着于外物、过度追求或自我设限而陷入复杂的路径。例如,追求幸福时,往往通过攀比、竞争等消耗心力的方式实现目标,却忽视了“幸福本可通过内心的平静直接获得”这一本质。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各种欲望、追求和行为,本质上都是意志的体现,即使是看似理性的思考和决策,背后也往往受到意志的驱动。

人类所有的欲望和追求,都只是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平静或喜悦,但人们往往容易把目光聚焦在追求本身,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


对此,叔本华强调,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个人本质的完善。一个内心丰富、人格健全的人,即使物质条件一般,也能体会到幸福;反之,若内心空虚,即便拥有财富和名声,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能力,而非状态。黑塞这句话也强调了幸福不是财富、地位和名声等外在的、或固定的状态。而是能够感知、体验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心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等。

幸福就在当下此刻,而非在期待当中。折磨人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对事物的看法。若能放下执念、调整心态和思维、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在当下就能直接获得心灵的满足、找到幸福。


二、当下的困难就是前进的道路本身

奥勒留强调:阻碍行动的障碍会推动行动,阻挡道路的困难会成为道路本身。

追求目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所克服的困难、以及通过克服这些困难所提升的能力和所吸取的经验和智慧本身就是目标价值的一部分。

人们最需要的智慧和经验在自己所经历的事和所面临的环境。认真对待和积极应对它们,并从中获取到自己当下最需要的智慧和经验。


人们不必舍近求远,从自己当下所处的最直接、最熟悉的环境入手,深入挖掘和思考,就能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方法。

但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了身边的实际情况,没有从熟悉的生活、工作和经历中去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而是一味地追求远方看似高深的理论,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就在当下和身边。

正如歌德所强调的那样,谁都是过来人,却很少有人领悟。


三、成长和成就在眼前

奥勒留反复强调:人唯一拥有的只有现在,人生的其他部分要么就是既成的过去,要么就是未定的未来。

而“绕远路”往往源于对未来的过度规划或对过去的沉溺。例如,人们可能因害怕失败而拖延行动,或因过去的错误而自我怀疑,最终错失当下的机会。

真正的改变只能发生在当下此刻,但人们逃避现实、拖延成长和对时间的依赖的态度阻碍了人们当下的行动、也阻碍了人们的成长和进步。


人们要从眼前的现实出发,寻求解决之道,去除“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自欺欺人心态。唯有通过专注于“此刻能做之事”,才能真正成长、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对此,奥勒留强调:将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当成是最后一件事来做,把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让当下成为全部。


四、心灵觉醒的契机就在当下的日常活动中

行住坐卧皆道场、劈柴担水无非妙道。真正的修行并非在深山古寺,而是在当下的日常活动中。

当人们重新赋予事物积极的意义时,日常看似平凡、单调甚至苦闷的活动将展现出非凡,将重构为培育灵感、提升能力和精神修炼的道场。日常机械性重复的活动将转化为心灵觉醒的契机、每个平凡瞬间也将成为心灵成长的阶梯。


开悟和觉醒也并非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当人们彻底超越二元对立,内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放下所有的执着和分别、放下一切的抗拒和挣扎时,它们就会不经意的来临。

当不再用未来或过去否定当下的自己,每个偶然的瞬间都或将成为开悟的道场。

奥勒留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心理的普遍困境:人们常因执着、杂念与欲望遮蔽了本质,导致“舍近求远”。通过理性、内省与对当下的专注,人们可以摆脱无意义的消耗,直接触及生活的核心价值。正如他所说的:“若你能善待此刻,便也善待了一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