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越是怕被人看穿的人,越热衷于展示“真相”,因为只要抢先定义了什么是“真”,别人可能就来不及思考什么才是“对”;
而越是有错在身的事实,越要打扮成误解的委屈,因为一旦看客的情绪盖过了逻辑,是非也就顺势翻了身。
5月15日,许昌头条发了这么一则新闻:
#一男子开着挖掘机干活结果压坏了大姨家一分地麦子。
大姨没说要你赔天价,就象征性地说赔十块钱。结果呢?
这男子居然还不愿意赔,还自个拍视频放网上,试图博取舆论支持,感觉自己受委屈了。
这可不是真穷,这是真没教养。
胖胖虽然小时候家里种的都是稻谷,不是麦子,但评论区呢,就有种麦子的网友发了这么一条评论:
“一亩麦子,最少也有800斤,按一斤1.5元算,一亩就是1200块。一分地,那也有120块麦子没了。再加上被压之后不能正常收割,人工成本又得加个100。说白了,让你赔200都不过分。”
一分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对一个农民来说,那是一季的收成,是汗水,是辛苦劳作的成果。
所以你压了一分地,人家只要你10块钱,纯粹是给你个台阶下,还真没跟你计较。
但你还拍视频发网上,搞得自己像个受害者,这不是无耻是什么?
你开挖掘机,能自己干活发视频,再没钱也不至于十块钱都拿不出来。
人家只是要你一个态度,要你承认压坏了人家的麦子,并表示一点歉意。
问题不是金额,是态度。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你,这就不叫委屈,这叫脸皮厚。
再说了,你压了农民的一分麦地,不赔钱也就罢了,还录视频倒打一耙。
这不是穷的问题,这是教养的问题,是对别人的劳动毫无敬意,是把“农民”这二字看得太低太轻。
说到底,是谁给了他这样的底气?
让他觉得十块钱都不用赔,还能理直气壮地跳出来讲道理?
他先开口,他先定义自己是“受害者”,他先设置叙事框架。
人嘛,都会有点情绪,有些人就会本能地站在“看起来弱一点”的那一方,想着情绪压倒逻辑,同情遮盖是非。
可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看起来可怜”,就默认他“就是对的”。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世上所有的骗子都可以假装自己很惨,然后干尽坏事。
而这事,从“情理法”三个角度来看,咱都得捋一捋。
第一是情,人家大姨不跟你计较,不喊你赔个三五百,只象征性说个十块钱,图个态度,你却装可怜,反而搞得好像别人欺负你似的。
再说说理,你压坏了人家的庄稼,这事本来就是你理亏。这事就算无心也得担责啊,开车撞了人也可以是无心的,法院照样判你赔钱。你干活可以理解,但压了人家的东西就该负责,十块钱已经是最低最低的处理方式了,你连这个都不愿意,那就不叫讲理,那叫强词夺理。
第三是法。这事上升到法律,其实也很明确。
《民法典》早就写明了,侵权造成他人损失,就得赔偿。麦子虽然没多少钱,但它是财产,是可计算的经济价值,你造成了损失,哪怕只有几十块,也是你应该负责的。
如果凡事想着往自己身上引,凡事想着先发声抢舆论,凡事想着先博同情再博流量,其实代表着一种互联网的风气问题。
如果人人都有部手机就可以开始“倒打一耙”,人人都觉得自我假设自己“我弱我有理”,那以后谁还敢讲道理?谁还愿意守规矩?
而这种事情一旦形成了某种“模因”,有了某种模板参考,就会开始蔓延。
你看,有多少就学会了“受害者叙事”的套路?
稍微遇点事,就说“我只是个弱者”、“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是想活下去”。
先装一轮惨,然后再去掩盖自己的责任,模糊自己的过错。
然后,网络上的一批不管逻辑,不问事实就会盲目的在这种被定义之下的叙事进行道德绑架,只看谁哭得最惨,谁讲的故事最感人,然后给出道德判决。
可道德,不该是“谁先卖惨谁就对”,而是“谁讲理谁有理”。
这才是互联网上最需要警惕的操纵逻辑:先掌握叙事权,再模糊是非,最后收割同情。
而这次挖掘机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小样本。
因为网友不会有时间去深挖事实,不会去查证,只会看视频里谁说话先、谁哭得多。
这是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但也是一个“真相匮乏”的时代。
很多人不是没有判断力,而是根本没有时间和耐心去判断,于是只能靠“第一印象”来站队。
可第一印象,往往是最容易被操纵的。
而当这种风气普遍之后,真正讲理的人反而被边缘化。因为讲理太慢,讲理太累,讲理没故事感,讲理不“带情绪”。
像这事,“装委屈”就不能成为免责任的盾牌,“先哭”的人也不能抢走了真正受害者的麦子、尊严,甚至话语权。
公平,不是看谁吵得凶,谁叙事得惨,而定义对错。
公平,是看谁站得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