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钧,一个曾在战场上身中十五弹依然屹立不倒的将军,身怀少林铁掌功法的传奇人物。

少年时,他从少林寺的杂役做起,磨砺出无人能敌的铁掌功。

面对敌人,他的刀枪不入、百折不屈,面对历史,他的身影始终未曾褪色。

——《壹》——

少林寺淬炼:从杂役到“铁掌神功”

13岁的钱钧,身无分文,带着对生活的恐惧与希望,走进了少林寺,没有人告诉他,这一走,便是与命运的第一次碰撞。



他没有那种读书求官的心机,也没有父辈的光环,只有一颗迫切希望改变命运的心。

入寺的第一天,他被分配去做杂役,扫地、搬柴,早上跑步,晚上打坐,没有人怜悯他,谁也不曾注意过这个瘦弱的孩子。

“你是来学武的,还是来做杂役的?”寺中的长老语气冷漠,话语如刀。

钱钧低下头,没有回答,那一刻,他知道,在这个地方,任何怯懦都没有用,第二天,他目睹了一位老和尚徒手劈断了一个碗口粗的木桩,震惊了他。

从那一刻起,他明白,这里不是传说中的佛教圣地,而是一个武学的炼狱,每个人都在争取自己的生死存亡,他也一样。

他从那时起,开始暗下决心,练“朱砂掌”,这个功法深藏于少林寺的武学宝库里,以其威猛的铁掌功而著称。

每天,他完成杂活后,就在寺院的空地上苦练,从站桩、跑立砖、到打梅花桩,一练就是五年。



“一掌击碎三寸厚青砖”,这已不仅是他身体上的磨砺,更是他精神上的突破,每一掌下去,都是他与命运的碰撞。

不止如此,钱钧不仅能单掌击碎青砖,连跃上高围墙也变得轻松。

对于他来说,这是武技的锤炼,更是生命的重生,他清楚地知道,这份掌力,或许就是他在未来某个决定生死的瞬间,最宝贵的武器。

在少林寺,他与许世友的渊源,亦是在这些年里逐渐形成的。

许世友比他晚三年入寺,起初,他们彼此并不知晓对方的身份,只是当年少林寺的两个杂役。

多年后的1936年,钱钧与许世友在延安偶遇,才知道彼此曾是“同门师兄弟”。



钱钧曾笑着自谦:“许司令武功好,我是从后山溜出去的,他是靠本事打出山门的。”这种互相的尊重与默契,在他们的回忆里,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贰》——

战场传奇:身中15弹的“不死将军”

1933年,钱钧进入了真正的战场——千佛山战役,此战,他身中15颗子弹,昏迷不醒。



几乎每一颗子弹,都在刻骨铭心地改变着他的命运,而最惊人的,是他在被误判死于战场之后的“复生”。

他被战友当作烈士装入棺材,放在牛棚里,第二天清晨才奇迹般苏醒。

这场“棺材重生”的事件,成为了部队里的传奇,也让钱钧从此成为战场上的“神话”,他是死亡面前的“不死将军”。

“你真的还活着?” 战友看到钱钧从棺材里爬出来,难以置信。

虽然他已经伤得几乎无法再战斗,但他却凭借少林武功的强大恢复力,再次站了起来。

抗战时期,钱钧被派往滕县八里沟执行一项极为危险的任务——夺回日军通讯电台。

在这场战斗中,钱钧带领战士们突袭了日军阵地,他凭借高超的武艺与果敢的指挥,亲手斩杀了数名敌将,夺回了两部关键的通讯电台。

在某次战斗中,他独自一人跳入匪徒的队伍,以“朱砂掌”连击六十名敌人。



每一掌落下,匪徒们便痛苦倒地,失去战斗力,那时,钱钧不再是那个寺院里默默无闻的杂役,而是一个有着不可战胜力量的战士。

他身上被打穿的15颗子弹,成为了他不死之谜的见证。

抗战期间,钱钧先后受伤19次,每次都能迅速恢复,重新投入战斗,人们开始传说,钱钧就像是不死的神祇,死神也无法带走他。

每当战火硝烟弥漫,战友们总是看到他奋勇杀敌的身影。

那些铁血的岁月,仿佛已经将他与死亡彻底隔离,他的“铁掌”,是武技,更是一种意志,一种永不屈服于命运的力量。

——《叁》——

军事生涯:从红军到开国中将

钱钧的军事生涯,始于1925年,那时他还年轻,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那一年,通过董必武的介绍,钱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社会动荡,战乱不断,而钱钧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已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深深扎根。

1929年,钱钧领导了殷区农民起义,显露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这次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却为他积累了宝贵的指挥经验,也让他在红军中开始崭露头角。

随后,钱钧加入了红四方面军,成为其中一员,在长征途中,他担任骑兵团团长,这个职位让他能够近距离感受到红军的艰难与坚持,也锤炼了他的军事能力。

长征对于任何一名红军将领来说,都是一次生死考验,而对钱钧来说更是如此,三过草地,翻越雪山,历经无数的困苦与险阻,甚至差一点因伤寒而死。

那段岁月,每一步都充满了死亡的阴影,但正是在这种极限环境中,钱钧的意志力得到了极大的锤炼。

在双桥镇战役中,钱钧带领部队成功活捉了国民党师长岳维峻,展现出了极为精准的战术指挥能力,也让他在红军中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钱钧的地位和责任逐渐上升。

他被任命为多次重大战役的指挥官,无论是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还是遭遇内外的困境,他总是以冷静的头脑、果敢的决策,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

1945年,他在浙江一带的战斗中,屡次以极高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直觉,成功挫败了敌人的进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战斗奇迹。

到了1955年,钱钧终于被授予中将军衔,这对他来说,是对多年战斗经历和牺牲的最高肯定。

这一年的授衔仪式上,他与许多老战友一同上台,接受了来自国家的最高荣誉。

钱钧的战术风格,既稳健又充满创造性,他善于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最佳的战术选择。

在历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期间,他的军事眼光和指挥能力,深受部队的尊敬。



尽管他身为高层指挥官,然而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草根”的心态,和部队的每一位战士打成一片。

——《肆》——

铁掌功法的传承与低调

钱钧的“朱砂掌”,在少林寺里是一项几乎失传的秘技,许多修炼者,能修炼几年甚至十几年,却依然无法掌握其中的精髓,真正能够精通此功法的,屈指可数。



而钱钧,显然是其中一位,在他年轻时,这项功法伴随着他的成长,成为了他在无数战斗中的杀手锏。

即使是在抗日战争的最艰难时刻,他也凭借着这项绝技,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敌人设下的重重包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钧逐渐意识到,武功不是杀敌的工具,它还承载着传承的责任。

当他退役后,便开始着手总结自己多年来的武学心得,他将自己的武功精髓编写成《朱砂掌功法》,这是一本没有公开发表过的书籍,仅仅在一些武术界的小圈子里流传。

书中详细描述了朱砂掌的修炼方法、实战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内功的调节来强化自身的爆发力。

尽管如此,钱钧并未将这本书公开发行,他的低调展现了他独有的武德。

相比于许世友等人爱好表演、热衷比武的性格,钱钧总是显得更加内敛与低调,他常说:“在真正的战斗中,没有人会站着让你打,武功要的是实用,而不是展示。”

尽管外界有许多人请求与他切磋,但他从未主动参加过任何公开的武术比赛。



仅有一些特殊场合,才会见到他展示过自己的功夫,在民兵检查时,钱钧会在大家的面前展现一掌破石的绝技。

1965年,在苏北的一次表演中,他亲自上阵,用一掌劈开了20斤重的青石,那一掌下去,石块飞溅三米远,现场的观众无不震撼。

钱钧的铁掌功法,除了其强大的实战能力外,更在于它背后所体现出的武德。

他的功夫不求声名,不图炫耀,所有的训练与修炼,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战斗,为了能够在生死之间保护更多的人。

而他的这种低调与隐忍,也成了他一生中最为难得的品质之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