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洒向殷行街道残疾人阳光康健驿站,陈乃龙拄着双拐缓缓踱步。今年71岁的他,曾是重度肢体残疾患者,如今不仅能拄拐独立行走百米,更成为驿站里鼓舞人心的"精神领袖"。


时间回到2011年4月。陈乃龙在一起单车事故中受伤。“当时觉得完了,非常压抑的心情。他回忆道。术后颈椎内固定着钢钉,右侧躯体完全失去知觉,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下肢痉挛,连翻身都要靠家人帮忙。最痛苦的是药物副作用带来的持续性头痛眩晕。“整天像活在棉花里,就这样混日子过了好几年。”

转折发生在2018年。电视里播放的《残疾人阳光康健驿站》专题片,让这个本已认命的老人眼中重现光芒。拄着双拐辗转找到驿站时,陈乃龙不会想到,这里将成为他“重生”的起点。针对陈乃龙的复杂病情,驿站组建了由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营养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制定出一套极具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力量重建阶段、功能恢复阶段和整合应用阶段。


近日,记者在殷行残疾人阳光康健驿站看到了陈叔叔的运动打卡记录。在智能手环监测心率、血氧等指标下,陈乃龙的适应性训练做得井井有条。训练效果直接反映在逐步提高的生活质量当中。“我可以骑着残疾车独自去共青森林公园游览。”陈乃龙说。

通过全身有氧训练协调机、律动步态训练器、远红外生物频谱气血养生机等进行康复训练,陈乃龙的腿部力量明显改善,已经逐渐自理,不拄拐杖可自主站立2分钟,借力双拐能走50至100米。“我们就像在拼一幅拼图。”驿站运营白茹告诉记者,“最大的改变是个人心态,陈叔叔现在乐观许多,经常助人为乐,是残疾人康健驿站的‘智多星’和会员们的‘主心骨’。”白茹说。


记者了解到,殷行残疾人阳光康健驿站采用科技赋能个性化,引入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运动数据,通过AI算法动态调整训练方案。多维支持网络化,搭建“医疗-康复-社区”闭环体系,与新华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联合街道残联提供辅具适配、无障碍改造等服务

驿站负责人透露,这种模式使服务效率提升40%,人均康复成本降低35%。相较于侧重生理修复的传统康复,驿站模式实现了三大突破,通过精准评估建立个体化训练处方、运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内在动力和构建可持续的支持生态系统。


殷行街道服务办介绍,残疾人阳光康健驿站着力为残疾人提供各类个性化运动康复服务,像陈乃龙这样的案例在驿站并不在少数,已有十多位坐轮椅前来运动的残疾人,经科学锻炼可拄拐杖独立行走。


“是驿站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把这份光继续传递下去。”站在驿站门口,看着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陈乃龙的目光坚定而从容。夕阳西下,健身房里此起彼伏的器械运转声中,陈乃龙的故事仍在续写。

文字丨王歆瑜

图片丨王歆瑜

编辑丨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