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就是汪寿华,一个在上海滩既不抽大烟,也不混帮派,但却让青帮头子杜月笙彻夜难眠的人。

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读书人出身的共产党员,最后死在了一个饭局上,死得干净利落,死得让人心里发紧。

那顿饭不是普通饭局。

有好菜,有酒,也有刀。

地点是杜月笙的新公馆,邀请人是黄金荣下的命,杜月笙是执行人。

汪寿华心里其实早就有数,但他还是去了。

带了个下属,没带枪,也没带纠察队。

他说,他要看清楚对面想干什么,看清楚了,心里才有底。

到了地方,杜月笙笑着迎上来,话不多,直接开门见山:你手上的工人纠察队,交出来。

汪寿华没答应,也没绕弯子。

他说,纠察队是工人自己的命根子,不是用来做交易的。

杜月笙脸黑了,不再说话。



空气变得沉。

张啸林坐在一旁,眼睛一直盯着汪寿华,像盯猎物一样。

一个眼神,几十个打手冲了出来。

棍棒砸在身上,骨头碎了,血流了一地。

汪寿华被塞进麻袋,扔进车里,一路拉到沪西枫林桥。

他还没死透,车一停,他挣了一下,但没人敢说话。



最后,他被活埋了,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

汪寿华出事的那天晚上,杜月笙没睡。

他在屋里来回走,一根烟接着一根。

那不是普通的一条命,那是共产党在上海最硬的骨头之一。

杀了他,就等于在上海摊牌了。

第二天一早,工人们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蒋介石那边就动手了。



四一二清党开始,血洗上海,一夜之间,天变了。

汪寿华的死不是偶然。

他从小是读书人,家里是清末秀才出身,家教严,读书多,脑子快。

第一次接触新思想,是在浙江一师。

他那时候就喜欢读《新青年》,还自己组织书报团卖进步刊物。

后来去上海学俄文,接着跑去苏联,一路折腾,最后在海参崴搞工会、建秘密交通线,把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送回国内。



他不是那种只知道喊口号的人。

他做事细、胆子大、人缘好。

他在海参崴帮赵世炎、任弼时安排吃住,甚至带他们看戏。

他用自己的名字挂账,生怕他们手头紧。

那时候的他,不满二十岁,已经是中共远东交通线的中坚。

回国后,他没闲着。



刚落地就参加中共四大,紧接着就被安排留在上海。

那时候上海工人运动正处低谷,京汉大罢工刚刚失败,士气散了。

但汪寿华不信邪,他在工会干宣传,跑商会、号召捐款、组织罢工,五卅运动时,他是最忙的那一个。

后来,他又领导了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死伤惨重,第三次,他和周恩来一起,终于把北洋军阀从上海赶了出去。

那时候,工人纠察队已经有几千人了,全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他说,工人自己要保命,就得有枪。

没枪,就得挨打。

起义成功后,他被任命为劳动局长,风头一时无两。

但也正是这时候,他被盯上了。

蒋介石早就不放心他。

他手里那股纠察队,枪多、人多,又听他的话。



蒋介石一边在报纸上放风,说要“整顿秩序”,一边去找黄金荣,拜了个干爹。

黄金荣找杜月笙,杜月笙请汪寿华吃饭,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局下得滴水不漏。

饭局之后,上海变天。

工会被查封,工人领袖被抓。

那些当年跟汪寿华一起走街串巷、发传单、搞罢工的老工人,有的逃了,有的躲了,也有的被枪毙了。

而杜月笙呢?得了个少将参议的头衔,风光了一阵。



但他心里不安,尤其是后来,杀害汪寿华的几个打手被抓后,公开审判,枪毙在枫林桥。

他看了报纸当天就病倒了,最后死在香港,没再回过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总工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专门通过了一个决议,要派人去浙江诸暨找汪寿华的家人,把他们接来上海生活。

他的事迹也被写进文化宫,工人们没忘他。

他的妻子赵兰花,当年是他最大的支持者,那时候家里随时可能被搜查,她白天做针线活,晚上给同志们煮饭。

汪寿华跟她说过一句话:“我要是出事了,你别哭,哭了敌人就得意。”



他说得轻,可那句“别哭”,是拿命换来的。

他走得早,但留下的,不只是一个名字,还有一股劲儿,一股信念。

那年头,靠嘴说没用,得有人站出来。

汪寿华就是那个敢站出来的人。

他不是为自己搏前程,也不是图虚名。

他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他没回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料汇编》

《上海工人运动史料选编》

《赵兰花回忆录》

《上海总工会档案馆口述史资料》

《中共早期海外交通线研究》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