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挤的公交车厢里,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拒绝鱼翅消费,守护海洋生态”的公益广告。精致的画面中,被割鳍的鲨鱼沉入海底,配以深沉的画外音,试图唤起乘客的共情。这本是充满善意的环保宣传,却在市井烟火气的公交车厢里,显得格外荒诞——毕竟,对于为生活奔波的公交乘客来说,鱼翅或许是只存在于电视新闻里的奢侈品。



公交车作为城市最接地气的公共交通工具,承载着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挎着菜篮的老人、背着书包的学生。他们关心的可能是通勤路上是否会堵车,今天的菜价有没有上涨,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鱼翅消费对这些乘客而言,就像遥不可及的“云端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普通工薪阶层的月均收入中,一顿鱼翅宴席的花费可能占据数月的生活开支,这种消费距离公交乘客的日常生活太过遥远。

环保宣传的核心在于精准触达目标人群。数据表明,鱼翅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高端餐饮宴请、商务社交等场景,消费者多为具备较高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人群。当环保广告将投放场景锁定在公交车,就像是在沙漠中推销游泳圈,用力虽猛却方向偏差。与其在公交车厢重复播放无人共鸣的广告,不如将资源投向高端酒店电梯间、私人会所、商务写字楼等场所,在鱼翅消费真正可能发生的场景进行价值引导,或许能事半功倍。

但这并不意味着鱼翅保护的议题应被忽视,而是呼吁环保宣传采用更智慧的方式。可以尝试将宏大的环保理念转化为贴近大众生活的内容,比如在公交广告中推广拒绝食用普通野生动物、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等更接地气的环保行动。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保倡议,更容易引发乘客共鸣,将环保意识融入他们的日常选择中。

环保宣传需要精准的“靶向传播”,只有让每一份宣传资源都落在正确的土壤里,才能真正绽放出改变世界的力量。当我们在追求环保理念传播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让宣传内容与受众需求相匹配,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让环保行动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成为每个人都能践行的日常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