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手刚凑近石缝就被啄出血。2011年3月,王希明在大公岛悬崖发现扁嘴海雀。
当时这只鸟正趴在两枚鸟蛋上,19年未见的身影让他眼眶发热。时间回到1992年,上海专家曾在岛上找到一窝扁嘴海雀。
此后整整19年,大公岛再没出现它们的踪迹。渔民们说,那些年岛上偶尔能听见类似“咕咕”的叫声,却始终不见鸟影。直到2011年3月6日,王希明和同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岛。
他们蹲守悬崖3小时,眼瞅着要放弃时,杂草掩盖的石缝里露出黑白羽毛。
扁嘴海雀浑身黑白羽,头顶黑羽像戴了顶帽子。这种被渔民称为“海鹌鹑”的海鸟,在中国仅青岛大公岛有繁殖种群。
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科研人员曾在这里发现约300只。可进入21世纪,海洋污染、渔业减少等问题,让它们突然消失。
2001年大公岛成立保护区,生态慢慢好转,却始终没等来它们的消息。2011年的这次发现意义非凡,这是消失19年后的首次现身。
照片里的扁嘴海雀紧紧护着鸟蛋,警惕的眼神让人心生敬畏。专家说,它们每年只产1到2枚蛋,幼鸟出生一天就能下海潜水。
对栖息地极度忠诚的它们,为何消失多年后才回来?
岛上的环境是否真的恢复到适合它们繁殖的状态?这些疑问,在2023年有了新进展。
记者跟随护鸟人士上岛,看到岩缝里安装了红外相机。
这些“电子眼睛”24小时监测,只为不错过扁嘴海雀的任何动态。
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岛上已有20多对扁嘴海雀栖息。
这个数字让保护者们振奋,却也带来新的担忧。
它们的生存依然面临挑战,海洋环境变化始终是潜在威胁。作为中国唯一的扁嘴海雀繁殖地,大公岛的保护容不得半点疏忽。
每一只海雀的回归,都是生态保护的无声肯定。
但如何让它们在这里长久栖息,仍是一道需要持续解答的难题。我个人认为,扁嘴海雀的“消失”与“重现”,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它们用自身的去留,诉说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当我们为发现它们而欣喜时,更该记住保护的重要性。
青岛大公岛的故事,不仅是一种鸟类的回归,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未来还有多少这样的“消失物种”能重返家园?
这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关注生态保护,守护这些灵动的生命,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