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双方达成大幅下调关税协议的次日,中美贸易谈判团队便转移至新的会谈地点,继续推进磋商工作。会谈一结束,美方就毫无事实依据地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硬生生给中国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彼时,特朗普政府已炮制出一份针对中国的制裁“黑名单”。那么,特朗普政府强行给中方安上的究竟是什么“罪名”?美方拟定的这份黑名单,又主要聚焦于中方的哪些领域呢?
中美在瑞士日内瓦展开会谈后,收获了重要成果。双方不仅就具体降低关税事宜达成一致意见,还商定构建经贸磋商机制,以此保持双方在经贸领域各自关切问题的常态化沟通。
5月14日,中美双方积极践行承诺,正式实施调整后的关税政策。相较于贸易战时期,中美对彼此加征的关税均大幅下调91%。不仅如此,另有24%的关税将在90天内分阶段暂停执行。
就在中美互降关税的次日,韩国贸易部长郑仁圭透露了一则引人关注的消息: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出席APEC会议期间,与中国贸易代表、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进行了会谈。
不过,对于双方会谈的具体内容,韩方并未进一步说明,中美双方对此也都守口如瓶。中美在时隔5天后再次进行接触,背后主要有两大考量因素。
其一,此次双方会面的核心要义,在于深入了解彼此在大幅削减关税承诺方面的实际落实情况,仔细核查对方是否切实履行了此前所做出的承诺。
其二,双方均怀揣着携手守护这一历经艰难磋商才得以建立的机制的意愿,同时探讨在现有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动磋商进程的可能性,期望能够收获更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成果。
此次会谈,双方行事极为低调隐秘。外界仅通过韩国官方渠道才得以知晓这一消息,而且官方发布的新闻稿对会谈具体内容几乎未作任何实质性的披露。据此推断,中美双方在此次会谈中的交流或许并不顺畅,甚至可以说未能达成预期目标,会谈状况近乎“谈崩”。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这两次会谈间隔仅有短短5天。在这转瞬即逝的5天里,中美双方在瑞士的会谈几乎涵盖了所有可探讨的议题。考虑到在这5天期间,外部局势并未发生足以促使任何一方改变立场的重大变动,会谈未能取得显著成果也在情理之中。
在规划中美会谈地点时,会谈地点的考量因素至关重要。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与秉持中立立场的瑞士形成鲜明对比。倘若选择在韩国与中方开展会谈,美方很可能会将此地视为自己的“主场”。在此情形下,美方极有可能借此向中方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要求。不过,中方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向来立场坚定,必定会坚守原则,不会做出任何退让。
就在中美双方原计划于韩国举行会谈的当天,多家外媒爆料,美国商务部已经拟定了一份中国企业名单,打算将多家中国芯片制造企业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单。美国的这一做法,意图十分明显,就是想进一步切断中国获取可能用于军事现代化建设的先进芯片技术的渠道。
美方为这份黑名单上的中国企业编造了毫无事实依据的罪名,宣称这些企业的行为“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构成了威胁”。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倘若特朗普执意要对中国实施制裁,那他自然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手段与借口。但这种贸然、冲动的决策,最终定会让他自尝苦果。
我国商务部在回应相关问题时态度明确,美方以毫无事实依据的罪名,进一步强化对中国芯片产品的限制措施,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面对美方的无理行径,中方定会采取坚决且有力的应对举措,全力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