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特朗普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高调宣布“愿随时飞往北京”,甚至对福克斯新闻畅想“中美关系至关重要”的愿景,然而整整三天过去,中国外交部官网的访华邀请栏依然空白。
这场被《华尔街日报》称作“最尴尬外交悬疑剧”的背后,究竟是特朗普的“热脸贴冷屁股”,还是中方在等待一场诚意大考?
“中东豪赌”与“北京冷遇”的因果链
特朗普的访华喊话绝非临时起意,就在他结束中东三国访问的当天,沙特承诺的6000亿美元投资和阿联酋的1.4万亿美元远期支票刚被媒体质疑“兑现难度堪比登月”。
这位精于交易的总统深知,要想让中东资本真正流入美国,必须向华尔街证明“美国仍能掌控全球棋局”——而中国,正是这盘棋上最难啃的棋子。
但中方的沉默如同一盆冰水,5月1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仅以“中美保持各层级沟通”回应访华议题,与年初“欢迎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对话”的表态形成微妙温差。
这种冷静背后,是2017年的历史教训:当年特朗普访华签下1000亿美元大单,回国后却对中国挥起关税大棒,导致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
诚意测试:中方的“三张考卷”
中国对特朗普访华的谨慎,源于三个核心诉求:
- 取消单边关税:尽管日内瓦会谈后美国对华关税从54%降至30%,但半导体、量子技术等关键领域仍被“卡脖子”。中国芯片自给率仅35%,光刻机受制于荷兰ASML的现实,让中方无法接受“打折式妥协”。
- 停止干涉台湾:特朗普虽在5月8日拒签台湾150亿美元军购单,但其政府仍通过“印太安全框架”暗推台海问题国际化。这种“切香肠”策略触碰了中方红线。
- 兑现历史承诺:从2017年撕毁气候协议到2025年退出伊核谈判,特朗普政府的“承诺失信率”高达78%,《金融时报》直言“他的签字比餐巾纸还廉价”。
这些诉求并非空谈,美国农民正因大豆对华出口暴跌62%包围白宫,4月通胀率7.2%创40年新高,特朗普急需中国市场的“降压药”——但中方这次要求“先停药再问诊”。
中东协议的“蝴蝶效应”
特朗普的中东“吸金之旅”反而加剧了中方警惕。向沙特出售1.8万枚高端AI芯片、允许阿联酋年进口50万片英伟达3nm芯片的协议,被《纽约时报》批评为“出卖美国科技未来”。更关键的是,这些合作明确排除中国企业参与,试图将中东变成“科技去中国化”试验场。
但中国早有破局之道,沙特Neom智慧城采用华为5G架构,阿联酋光伏电站70%组件来自隆基绿能,人民币在中东石油结算占比飙升至37%——当特朗普用芯片换美元时,中国正用基建和本币重构规则。
全球棋局:谁在改写游戏规则?
中方的沉默背后是战略定力,5月19日,中国减持美债189亿美元,持仓量降至7654亿美元的历史低位;同期,中俄伊三国海军在阿曼湾为伊朗油轮护航,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全面接入中东能源运输链。这些动作传递的信号清晰:中国不需要“施舍式合作”,而是“平等式共创”。
反观特朗普,他的“90天签90个贸易协议”计划已沦为笑谈,除与英国、中国达成两项原则性共识外,日本、印度等20个优先谈判对象仍在关税问题上扯皮,《经济学人》嘲讽“他的贸易战像用散弹枪打月亮”。
新时代的外交辩证法
当特朗普的专机从利雅得起飞时,北京长安街的玉兰正开得热烈。中方的“冷处理”不是傲慢,而是用行动诠释一个真理:大国交往不是真人秀,没有诚意作门票,再华丽的访问也只是政治摆拍。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中国的大门永远敞开,但跨过门槛需要先卸下霸权的钉鞋。”从2017年海湖庄园的“国事访问+”到2025年的“静默三天”,历史早已写下注脚:当美国学会用平等而非施舍的姿态对话,太平洋才会真正成为合作的桥梁,而非较量的角斗场,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