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广州人的母亲河。
《同丰里十七号》也涉及广州地区一些几乎被遗忘了的民俗。
这个连载刚开始写作不久,有老街坊对我说,多年来我只知道你住的小巷叫水巷,现在才知道正式叫同丰里。
即使坊间中人,往往不着意这条同丰里,比如说小时候我们也只叫“后面街”,更多人叫“水巷”。其实,更早一点,这里叫同安里,或叫同丰里、同和里什么的,看看清代和民国的地图就知道了。凡是前往珠江取水的,都叫水巷。
想想后来的同安街,就知道同丰里和同安街在南华路没有出现之前,本就是无缝连接的一条大街,一条直通珠江河的水巷,说白了,就是去珠江河买水的必经之道。同安里被南华路一刀两断后,北面的街道有了同安街的美名,水巷的名字就非同丰里莫属了。
解放前甚至解放初期,家中没有自来水,食水都从水井中打上来或者从珠江舀回来。小时候,家中备有水缸,而和同丰里相接的安顺里这条掘头巷的深处,就有一眼水井,可以满足附近人家的日用。安顺里人家和我家也是朝见口晚见面的街坊,水井所在那户人家,姓林,我们叫他林仔,好像是个会计师。
用水多的时候,就直接到珠江河边舀,不用买。那时的珠江水涨潮的时候倒也清澈。
虽说白云山滴水岩的山水清冽好喝,但即如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据说也只能雇人运送大木桶到山上取水煮茶,难以把山水直接引至城里来。苏东坡用竹管引水进城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或只是小范围的试验。
广州虽然很早有了自来水厂,但是只是服务居住在河北的商贾官宦,而河南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才通过一道过江的水管,从五仙门到河南同庆路,引来了河北那金贵的自来水。
过了数年,才在河南家家户户装上自来水龙头,告别了用水缸储水的日子。在同丰里1号门外的旁边装上一个公共水龙,那又晚了若干岁月。
因此,小时候,门口就常常有买水的队伍路过。
那是怎么的一支队伍呢?小时候在家,保姆忽然说,快快,买水的要经过了,快关门。于是把脚门、趟笼和大门一一关上,但忍不住好奇从门缝里往外瞧。
我问:要关天窗吗?保姆答:傻仔,天窗关了不就黑蒙蒙的了?
那时的平房屋顶有个天窗,是用来采光的,下雨才关上。因此,有句广州俗语,说“拉埋天窗“,暗喻男女结婚行房是在天黑进行。
原来这是家中有亲人亡故之后前往珠江河买水的队伍。印象中满是披麻戴孝的人,长长的一列,还举着幡帜,就是端部绑扎白色布条的木棍,布条伴随着沿途撒下的纸钱(冥币)不断飘扬,痛哭之声不绝于耳,场面颇为轰动。前面似有些念念有词的“喃呒佬(道士)”引路,领头的必然是长子,起码是第一继承人,跟着的是按亲疏长幼顺序的至亲。
但是,家中大门紧闭,孩子不允许上街,因此,至于在珠江河边发生的那一幕我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向谁买如何买用什么东西盛水以什么方式付钱付什么钱要不要发票回执,把水买回来又如何处理等等,都没有耳闻目睹,只能靠一些民俗资料。
据说,买水的风俗在中华各个民族都有,不过各地细节有异,做法不同。
有资料说,人往生后入殓入棺前,由长辈族亲陪同长子,边行边哭泣往水滨,投钱于水中,顺流而非逆流以瓶装水,就叫“买水”。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
但也有资料说,人死后,亲属为了让死者走得体面和干净,所以需要为死者沐浴净身。
为死者沐浴净身的水并不是什么水都可以,通常用井水或河水,民间称之为“买水”。
水要买,因为粤人认为,白事不是免费的,要彰显子孙的虔诚,用真金白银把水买回来。主事人家哭着向井边或者河边走去,在水边烧香点烛焚纸钱,然后将铜钱或硬币投入河中,才能打水。
民间认为,河水由河神掌管。“买水”则必须征求河神的同意,所以在去“买水”的途中,通常都是有道士之类的带领。到达取水位置后,先向神灵祷告:“因某某去世,需要向河神您买水,请求河神同意,让某某干干净净的去往阴间”。然后占卜看神灵是否同意卖水,不同意则换个地方“买水”。
取水之物并非只有盆盆桶桶,还可用瓦罐、瓶子等。
粤俗中有“担幡买水”一词,就源于此。
于是,买水的队伍又从水巷原路返回,哭声变成隐约的抽泣声。回家之后如何的仪式和动作,我更无从知晓,但是小时候经历的这一场景,也是惊心动魄的。
后来河南家家户户装了自来水,就再没有到珠江边买水的队伍了。
据说用自来水也可以给逝去的亲人净身。先将买来的新桶装满自来水,然后将水桶放在露天的地方,人对着桶做“买水”的仪式,象征性投下一两个铜钱硬币,同正常到河边“买水”的步骤差别不大。
后来没有了到河边取水的做法,据说甚至为往生者净身的做法也在殡仪馆中进行,于是有殡仪馆在门前放置一水桶为死者净身,亲人也投下一些硬币,象征性地完成了“洁净身体,魂归故里”的过程。但是在我至爱的亲人去世时候却没有经历过,我只是在哀乐声中完成了对死者的热爱和尊敬的表达。
这只是买水的一幕,出殡的仪式更为隆重,有钱人家更加以其排场显示对先人的敬重,那真是如同一幕大戏,小孩子可以出门看。不过,不需要走水巷,而是直接经南华路或同福路上路,直奔坟场。不过,随着解放后的移风易俗,城里这类送殡的队伍就越来越少,迹近于无,旧时的大戏也谢幕了。
其实,同丰里不仅仅是作为“买水”的水巷存在,因为其是堑口街区和南华路联系的大街,因此一些喜事也选择同丰里作为必经之路。小时候,就有坐花轿的新娘子从门口路过,那是可以打开大门尽情欣赏的。
当时同庆路的双桂坊,也就是售卖斗蟋蟀用具的铺子隔壁,就有一家出租各种喜庆婚丧用品的所在,包括出租宴席用的大量盘盘碟碟,也出租新娘子坐的花轿和穿戴的凤冠霞帔。不过,这家铺子好像很快就关门了。
我披过麻戴过孝,但是却没有担幡买水的经历。披麻戴孝,那是我契爷去世时候的一幕,葬礼也办得比较体面。
契爷姓冯,去世得早,否则也一定担带个资本家的恶名说不定在哪一次的运动中斗得死去活来。他是南华中路糖水铺子“妙香园”的老板,还雇了两个伙计,伙计也都是我家的熟人。尽管伙计对契爷和契娘都没有微词,但是仅仅因为曾经雇佣伙计这一点就够资格上线的了。这家“妙香园”就是后来改作南宁照相馆的,堑口附近上年纪的人都知道南宁照相馆,也许还知道“妙香园”。
契爷死后,很快到了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契娘调到对面的“三如冰室”当工人。原来一家叫“荣记“的小饭店成了三如茶楼的分店,早上经营早点,下午晚上售卖雪糕、糖水之类,就是把“妙香园”的生意接过去了,昔日的老板娘天天在门口卖糕点。三如冰室和三如茶楼,隔着一间叫“荣丰玉”的香烟糕点糖果铺和一间食品制作工场。
记得广州人有句骂人的话吗?就是“你快点去‘别有天’吧”,那是诅咒别人“快点去死”的意思,不能提倡。“别有天”是旧广州三家殡仪馆之一,也是最有名的一家。契爷死的时候,后事交给“别有天”打点,已经没有了亲人送殡送到坟场那一幕了,停灵就在当时的德坭路方便医院(如今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后门的“别有天”分部。
我看到在香港的契哥和契姐都回来了,在广州的另外两个契姐也在,感到这是很隆重很严肃的事情。契姐让我穿上白色的孝服,跟着大人去瞻仰了契爷的遗容,开始时有点怕,看到他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像睡了一样,胆子也就壮了起来,后来还到旁边的房间瞧了瞧究竟,都是同样的氛围。大人们哭过之后,然后,我随着大人上了一辆汽车,到了当时属于淘金坑的一片山岭上,看着一个棺木放下一个深坑中,才意识到以后过年再没有契爷给我派利是了,也跟着哭了起来,按照大人们的吩咐,做了该做的事情,比如说跪拜、叩头之类,完成了整个仪式。
但是,事实上丧事还没有完。大约几天之后,在南华中路二帝庙前街契娘家中的门前,请来了一班喃呒佬“铃铃镲镲”(铃铃,敲击乐器碰铃;镲镲,即铜钹)一番后,让我再次披麻戴孝,和契哥分别站在一座纸扎的小桥两旁,扶着写着契爷名字的一块木牌,后来知道是神主牌。随着喃呒先生的指令,先是一步一步上桥,后又一步一步下桥,把纸扎的小桥烧掉,神主牌捧回家中,契爷的灵魂得到了安息,而我完成了作为孝子贤孙的使命。据说,这工作得由儿子完成,而这一天,据说是“头七”。我不知道这些活动这些道具这些动作的含义,比如说那道纸桥是什么桥,上桥和下桥是什么意思,我无需知道,作为晚辈,照大人的话做准没错。
以后,每年清明节,我都得跟着契娘家人到淘金坑拜山,看他们找个“山狗”(对殡仪活动中挖坑、除草、整理墓穴者的蔑称)修墓。我很乐意去,因为契哥会从香港回来,还带着他的新婚妻子,肯定给我带金山橙还有我希望得到的玩具文具等。拜山之后,就在墓地现场吃水果如柑橙甘蔗等,还有烧肉,那很有一番·郊外野餐的风味。
不过,淘金坑的坟墓后来迁移了,这里如今成了著名的商圈,淘金坑成了淘金路,建起了华侨新村,有很多独立的小别墅,也有驰名的酒店宾馆,楼价自然是杠杠的,但是也许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个乱葬岗,后来也充其量是个坟场,我的契爷曾在这里长眠过好些岁月。广州很多黄金地段也是如此。想想流花桥,多美的名字。但是知道小时候广州市有句吓唬儿童的话吗?就是“拉你去流花桥”,干嘛?一枪崩了,那里从前是个刑场!
不过,广州的殡葬业也终于走上了正轨,人的思想观念也随时代前进。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好好活着,安详离去,不过就是几种化学物质到另外几种化学物质的转换而已。
荷兰有安乐死制度,我在荷兰的一个朋友,也选择了安乐死。希望不要再把死亡看得那样悲切,更不要搞那么多铺排的仪式,让生者活得轻松一点,死者九泉之下——如果真有的话——也将感到快慰,真正的“一路走好”。
移居荷兰后,也经历了亲人好友的去世,参加过不少追悼会,而且,有幸参加了荷兰一个华人坟场的兴建,就是鹿特丹南区的华人墓园,那牌坊上的对联还是我撰写的呢!
上联是“此岸彼岸,听海涛如偈,丝竹百年犹送”,下联是“他乡吾乡,看花团似锦,河洛千古永存”。 没有横批,横批的位置让给了“鹿特丹华人墓园”几个字,以及上方的名字:仙乐居。那天,时任中国驻荷大使和鹿特丹市长,亲自前来主持了墓园启用仪式呢!看看大使和市长旁边的男士女士,荷兰的朋友是不是觉得有点脸熟?是否叫得出他们的名字?
再次呼吁,各位广州海珠区南华中路海幢街堑口同丰里乃至散落在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街坊好友,如有谬误,敬请指正,微信见!
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荷兰
微信号 : hollandone
网站:www.hollandone.com
邮件:info@holland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