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需重新确定自身角色,从过去的守护者转变为未来的建构者。广东作为文化大省,其各重点博物馆、美术馆在这一主题下有着丰富的实践与思考。南方都市报为此推出“5・18 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馆长同题问答”,探讨广东各博物馆、美术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在应对社会变化、推动自身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实践经验。
答题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南都:您如何理解“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在您看来,快速变化社会对博物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战?
罗奇:我认为博物馆与美术馆是艺术的保护者、收藏者、传播者,以及活化与更新者,这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中所说的“博物馆是重要的连接者、创新者以及文化身份守护者的角色”不谋而合。中国一直都在快速、向好的变化中,我们有广州艺博院和广州美术馆两块牌子,拥有博物馆和美术馆合一的难得资源,正是今天快速变化的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底气和机遇。特别是2023年新馆开馆,标志着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完成划时代升级。今年迎来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的第68年,我们将秉持简单、高端、创新、好玩的工作理念,立足大湾区,放眼世界,搭建可以无限延伸的平台,欢迎广大市民、游客的到来。
南都: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贵馆在展览策划、教育活动、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和变革?
罗奇:博物馆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沉淀,美术馆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未来与升腾。一方面我们将主动拥抱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文物“活起来”,让艺术“热起来”,让文化得以更广、更有效地传播,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去落实有利于文化自信的种种举措;另一方面我们坚守不变的初心,守住以人为本的底色。以期成为都市的新“桃花源”,成为在“快速多变”下人们得以缓冲的心灵港湾,让人能呆一天养养闲、充充电,思索沉淀,以美好的文化体验助力人们恢复文化体力,成为集文化展示、生活、社交、创造为一体的可持续文化生态场域。
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艺术文化地标,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近年来以新馆建设为引领,在展览策划、公共教育、社会化运营等领域均有较大突破。
首先,展览策划方面不断创新,展览质量及数量均实现了显著提升。新馆开馆以来,推出了多个精品展览,以“千年瑰宝、岭南芳华”为主题的开馆大展汇聚1100余件院藏精品,分设“传承经典”“重读岭南”等四大板块,系统展示中国书画脉络与岭南艺术成就。“万壑争流——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画派艺术展”等,这些展览不仅展示了丰富的馆藏精品,还通过实物展陈和数字化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此外,博物院还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展览,如“韩美林艺术展”“解密达芬奇”等,进一步丰富了展览内容,提升了展览质量。
展览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展览数量和观众满意度均达到了历史新高。其中“风自南来——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近现代广东美术精品展”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展览提名项目”,“千里天然微笑处——纪念陈树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展”入选“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目录”,“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入选“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万壑争流——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历代绘画精品展”入选2024年广东省“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等。
正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的“湾区当代双年展——时间的新剧场”。
其次,博物院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公共教育活动,如学术论坛、讲座、导赏活动、特殊群体活动等,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博物馆小镇”活动,通过沉浸式场景和文博摊位,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博活动体验。同时,博物院还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如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通过直播、图文排版、原创栏目等方式,拓宽了宣传渠道,增强了宣传效果。近年来,博物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粉丝量大幅增长,主流媒体报道次数显著增加,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广州艺术博物院在社会化运营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成为广州市首批13家文创试点单位之一。博物院通过公开招租等方式,引入专业机构负责文创书店、咖啡饮品等适销品的经营,以及配套文创服务的开展,创新了消费场景,提升了消费体验。同时,博物院还积极探索引进收费展览,如与意大利达芬奇学院合作“解密达芬奇”收费特展,通过高清手稿复原、模型装置及MR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了收入来源,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并通过《广州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施办法》,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文化IP+科技+商业”的生态链。
今年5月,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与花园酒店推出联名款端午礼盒,是一次艺术与餐饮的创新性尝试。礼盒的包装设计融入了馆藏居廉绘画的《并蒂莲》,此次礼盒取并蒂莲花的吉祥寓意,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附加值。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与花园酒店推出联名款端午礼盒,礼盒的包装设计融入了馆藏居廉绘画的《并蒂莲》。
南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博物馆/美术馆的期望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贵馆在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未来还有哪些新的发展计划?
罗奇: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立足馆藏,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对话,不断推出艺术与人文、科技、音乐等方面多元跨界融合的展览和公教活动。我院也积极实践分层服务,以更好满足各个群体的文化需求,持续倾听观众声音,举办观众参与度高的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配给。
更多内容请阅读:
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博物馆人要有人类学的视野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探索社会化运营,创新消费场景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需从“文化殿堂”转向“公共空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不只是提供景观式的展览震撼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副院长林冠男:从文化传播者转化为文化生产者
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芳:要提升博物馆自身的造血功能
策划:宋爽 周佩文
统筹:周佩文 朱蓉婷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何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