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要科技感还是要体验感?
近日,工信部将申请立项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进行公示,对隐藏式门把手进行规范。实际上,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的深入,除了车钥匙门把手以外,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鸡肋功能也被消费者吐槽。
要科技感还是要安全感,不应该让消费者二选一。这些被车主嫌弃的功能,也像隐藏式门把手一样需要得到优化。
01.
让人又爱又恨的全景天幕
其中,全景天幕可谓让车主又爱又恨。
因为能提升车内头部空间表现,加上能满足观景需求,全景天幕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全景天幕以一块大玻璃覆盖车顶,蓝天白云之下别有一番风味,还颇具科技感和设计感。
然而,到了夏天,全景天幕对于车内乘员而言可谓折磨。
一方面,全景天幕的玻璃本身会透过不少可见光与红外线;另一方面,玻璃自身吸收可见光与红外线能量后,温度迅速飙升。当全景天幕直接将热量传递到车厢内,相当于在乘员头顶上挂了一个电烤灯。
小宋是某新能源品牌车主,她坦言夏天在车内感觉并不好受。“一到夏天出太阳的时候,车厢内温度就会很高,虽然坐在车内,但是感觉跟在室外骑电动自行车一样热。”
小宋的不满,正是源自于车内的全景天幕。当温度升高和阳光猛烈时,小宋车内的全景天幕就犹如一块“太阳能收集器”,“如果是普通的天窗估计还没那么夸张,不过这么大一块玻璃放在头顶上,在夏天真的很热。”
小宋的遭遇并非个案,在社交媒体上,多位网友反映全景天幕影响驾乘体验。有新能源车主表示“买电车的时候别被全景天窗吸引,要么选个电动遮阳帘,要么夏天直接晒秃头。”
▲网友吐槽全景天幕(来源:小红书)
目前,全景天幕已经在更多新能源车上出现,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极氪、埃安等品牌的新车均配备全景天幕,面积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大玻璃”的风潮还吹向了燃油车。最新一代丰田凯美瑞、新款福特蒙迪欧等均装有全景天幕。
有汽车工程师向《消费者报道》表示,与燃油车不同,电车需要配备大容量电车等部件,为了节省车内空间,全景天幕就成为了必选项。“新能源车底盘需要平铺电池包,对于车内垂直空间造成了挤占,与传统可开关的天窗或加装遮阳帘相比,全景天幕只需在车顶上配备一块玻璃,就可以节约出2~5厘米的头部空间,提升车厢内的空间表现。”
上述汽车工程师还指出,一块玻璃的成本要比车身高强度钢结构低不少,重量也可以直接减少70公斤左右,相当于一个成年男性的体重,对于减少电车的电耗、提升续航里程也会有一定帮助。
此外,平安证券研报显示,普通全景天幕玻璃的成本为1000元左右,拥有镀膜的天幕玻璃成本为1500元~2000元,而普通全景天窗成本大约在3000元左右。因此,全景天幕不仅被包装成高端配置,实际上还帮车企节省了不少成本。
▲蔚来、极氪对全景天幕隔热或隔绝紫外线效果的宣传(来源:蔚来、极氪官方网站)
目前,车企还争相宣传全景天幕的隔热和隔绝紫外线的效果。然而,即使是使用光致变色或电致变色玻璃的全景天幕,虽然能有效阻隔导致皮肤变色和影响健康的紫外线,但是不能有效阻隔穿透能力更强大的红外线,而造成温度升高的光线不是紫外线正是红外线,在没有遮阳帘的情况下车内温度容易升高。
“天幕危机”之下,车主们只能各显神通开展自救。
首先是常规的自救手段,比如为全景天幕加装遮阳帘,为全景天幕玻璃贴上隔热膜等。此外,社交媒体上还有不少电车车主展示了自己用报纸、纸皮贴紧全景天幕以实现隔热的情况。
当然,还有倔强的车主并不想错过全景天幕带来的美景。为了保持全景天幕带来的视野优势,在车里穿防晒服、撑伞、戴防晒帽、戴草帽、在全景天幕的玻璃上倒水……誓要捍卫全景天幕带来的火辣与热情。
▲来源:网络
▲来源:小红书
为了对抗车厢内的高温,车主们要将车内空调调整至更低的温度,这无疑会增加电耗,让电车的续航能力备受考验,车主可能还要因此遭遇续航里程缩水的另一重折磨。
此外,即使加装一块看似不起眼的遮阳帘,消费者也可能需要花费不少金钱成本。
目前,大量新能源车全景天幕的遮阳帘并非免费配备,车主需要额外付费选装,通过车企官方渠道购买的遮阳帘价格不菲。以特斯拉为例,购买遮阳帘需要花费1400元左右,而在淘宝等电商平台购买则需200至400元不等。
02.
消失的物理按键
除了全景天幕,消失的物理按键也是不少消费者吐槽的对象。
特斯拉可谓“用屏幕控制一切”的开创者。2012年,特斯拉推出首款量产车Model S,这款新车的中控台没有任何物理按键,而是被一块17英寸的触控屏取代,这块中控屏拥有灯光调节、车辆状况查看、音乐、电话、导航、娱乐、车辆设置等等功能。
除了上述功能以外,特斯拉甚至把换挡也交给屏幕。2023年9月推出的2023款Model 3,开始采用屏幕换挡。换言之,传统物理挡把也逐渐在特斯拉的车型上消失了。
▲特斯拉Model 3屏幕换挡(来源:特斯拉官方微博)
随着汽车行业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车功能配置的主流,中控屏代替物理按键的风潮也吹向了自主品牌,像特斯拉一样中控台没有任何一个物理按键的新车比比皆是。
然而,这块看似充满科技感的大屏幕,却未必如想象中智能和实用。
早在2020年,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TRL)就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指出使用触屏操作CarPlay和Android Auto等交互系统时,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比正常驾驶多出53%至57%。相比之下,酒驾仅会使反应时间增加12%。
2022年,瑞典《Vi Bilgare》杂志公布了一项实测结果,他们找来了一些车辆以约110km/h行驶,记录期间驾驶员完成打开座椅加热,空调调高2℃,打开除霜;打开收音机,调到指定电台;小计里程清零;仪表亮度调到最暗,关闭中控屏等操作所花的时间,测试车型覆盖2005年的沃尔沃V70到最新的纯电车型,分成实体键组、按键+触控组、纯触控组三队。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没有触屏系统的老车沃尔沃V70,驾驶员仅靠实体按键完成四项操作只花了10秒。而绝大多数搭载触屏系统(不一定是全触屏)的新车花费时间在20~30秒,其中屏幕尺寸最大的上汽MG Marvel R耗时最多,需要44.6秒。
除此之外,在智能汽车高度依赖电子系统的今天,如果车机系统宕机,控制如此多功能的中控屏是否也会停止工作,影响车辆正常行驶?这也是不少车主担心的问题。
实际上,这并非杞人忧天。今年“五一”假期,哪吒车主就集体遭遇了App崩溃的情况。有车主在网上发帖称,其随身携带车钥匙却无法解锁车辆,最终通过后备厢应急开关才得以进入。还有车主反映,当车机系统出现故障时,实时定位、充电状态、续航里程等关键行车信息均无法显示。
面对上述问题,物理按键开始重新在部分车企的新车上出现。
▲来源:小米汽车官方微博
宝马iDrive系统新增触控板以减少屏幕操作;保时捷在2024款卡宴上重启实体键和旋钮;小米SU7上市发布会上,雷军强调实体按键一定要有所保留;极氪7X上市发布会上,保留物理按键被当做重要卖点来宣传……
当然,触屏功能和物理按键并非二选一的关系。同济大学车辆工程博士、人车关系实验室负责人龚在研就曾表示,在步骤较少、目标非常封闭的情况下,如空调温度调节等基础操作,采用实体键是有价值的;不过一些步骤较多、目标非常开放,如呼叫联系人、氛围灯设置等功能,则用语音和触屏更为高效。
因此,车载触屏本身并非车主担忧的根源,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才是消费者敢放心使用各种触屏功能的底气。
实际上,追求前卫的设计和科技感无可厚非,只是安全和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永远是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最高优先级。与隐藏式门把手一样,全景天幕和车载触屏,不应该站在消费者的对立面上,沦为鸡肋配置。车企要做的,是研发出既能满足消费者智能需求又能保证安全便捷的功能,提升消费者的用车体验。
作者:陈梓庆
微信编辑:彭腾欢
责任编辑:肖道
制图:Judy Chen、Julia
转载授权、投稿、合作请联系消道长:
消道长微信:ccrzhus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