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南溪铁柱山“故事会”

黄川模

近期,笔者在宜宾南溪铁柱山川主寺附近考察,偶遇现年60多岁的本地居民杨大哥。他一边收拾晾晒的衣服,一边应邀向我聊起铁柱山的部分记忆与故事——

我原籍是南溪刘家镇。1985年经“男到女家”结婚,落户南溪西郊乡,老婆姓侯,住在铁柱山川主寺附近的曾家花园大房子里,当时有三家人住在里面。这座大房子,分为上花园、下花园两部分,据说原来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个曾姓大官的。1985年我入住时,都还能看到曾家花园原来的假山和水池等,房间全是木板壁,上盖小青瓦的老房子。之后几年里,由于人员增多,原屋朽坏,才逐渐拆除重修。曾家花园的具体位置,就在水厂水塔与川主寺之间,坐南向北。我们面前的这几窝竹子就靠近原来的假山和水池,正房院子就在如今北面下坡坎处和现代养老中心二期靠南边地界。

你问这山为啥叫铁柱山呀?村民都说,很久以前,有个人挖地时发现地下埋着一根铁柱还锁着一根铁链,就回去相约几人来帮助挖出宝贝,结果到了地里一看,什么都没有了,哈哈,你说神奇不?当然这也就是一个世代相传的故事而已,不知真假,从此,这座山就叫铁柱山,这块地就叫铁柱地,位于川主寺与南江酒厂之间。我以前经常路过铁柱地边到酒厂做民工。

作为普通村民,杨大哥大约从未读过民国版《南溪县志》,不了解铁柱山曾家花园的背景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曾家花园

户部郎中曾鹤龄的“息园”

曾鹤龄(1839—1915),字鸣皋,晚年号“云白子”,南溪县(今宜宾市南溪区)人。父亲曾廷玉,由经商致富。曾鹤龄从小聪明出众,跟从舅舅读书。动作敏捷,喜好学习,在同辈人中最优秀。他认真学习八股文、诗赋和骈文。学习周礼中的各种经典,学问和修养相当优秀。清光绪丙子科(1876)乡试举人,官至户部郎中(部委司长,正五品)。他的文章中因有“安不忘危、外宁内忧”等语而被编入户部贺表录。在京城逗留十余年后,1890年某日,51岁的他含泪叹道:养亲大事也,名位虚器也。父母养子为何?怎忍违背初衷?倘若身为独子而不幸未为双亲养老,那可是罪不可恕的。同年,他被获准回乡养亲,即弃官归隐,取唐代名人狄仁杰“白云亲舍”之意,自号“云白子”。之后,在南溪县内奎峰书院、龙腾书院任主讲。他爱学生如晚辈,培养出来的读书人,不仅有堂弟曾繁昌、堂侄曾继光,还有何棫、钟朝煦、高僖(此五人皆为举人)等,“故邦人士,沐浴教泽者,多有闻于时。”他作诗学习唐代白居易,作骈文学习南北朝徐陵、庾信。著有《瓣香堂诗集》二卷。



《民国·南溪县志·舆地》之《息园记》

1902年春,63岁的曾鹤龄在县城西郊铁柱山川主庙侧修筑了“息园”别墅,携眷入住,安度晚年,即民众所说的“曾家花园”。园中的水池、房舍和竹木都很漂亮。他还特地为此写下一篇记,名为《息园记》,后载于《民国·南溪县志·舆地》。至1937年,县志还载此园“今杂花生树,犹供欣赏也”。

1912年民国建立后,他改穿道袍。四川战乱不止,人民遭受苦难。只要与人谈到这些,他就会伤心落泪:“政教弛矣,其何能国?”虽归隐居家,犹自心系君国,对不堪的时局愈益感愤。1915年冬,滇军在泸州、宜宾一带开战,他伤心得吐了很多血,身体枯瘦如柴而去世,终年76岁。墓在仙临场石公石母附近。

曾鹤龄1902年所撰《息园记》全文如下:

昔之人功成身退,往往寄怀于山水间。择胜地构亭沼,莳花种树,以乐余年,如裴晋公之午桥、李赞皇之平泉,尚矣。

余幸博一第,入资为郎,浮沉户部十余年,以亲老乞归,遂不复出。近已年周甲矣,须发虽斑,精力犹健。惟是俗累缠人,几不可耐。遂于西郊铁柱山旧业起宅数间,携眷退居消遣。世虑王仲宝,《郊居赋》可为一再诵也。

宅后筑园一所,名之曰“息”,盖取“休息”之义。进园不数武,有假山矗立,夹以蕉竹,免一览而尽之诮。循假山而西,有厅三楹,为会客之所。厅后覆以修竹,旁植杂花十余树,备四时焉。帘际朱藤一架,隙地种果树各种,中凿方池,上架虹桥,荷叶青叠,蓼花红疏,颇于夏秋宜过桥。设盆景十数。墙下有土台三,中植草花,左右腊梅碧桃各一株。迤东,进石洞,旁列石山蕉竹间之。循阶上茅亭,可远眺田滕鳞次,江外两塔微露其巅。回望城中,屋树青葱,炊烟缕缕,洵豁人心目。亭下余地三弓,银花上架,作卍字形,而草本花十数种,灿烂如霞。石盆养金鱼,清浅可数。地上遍铺翠云草。每当夕阳西下,望之若翠锦,然有小坐落可少憩。接书室三间,客座一间,室后竹数十竿,可蔽风日。前置瓜架,旁开菊圃,为诸子课读所。每科头,坐竹篱下,秋色灿然,当不使陶令笑人也。其南则一带长廊,廊尽缀以半亭,可坐客。前临半月池,蓄鱼其中,暇辄垂钓以寄意。虽结构无多,然亦稍足以免俗也已。以是年二月朔经始,阅四月杪落成,约费缗一千数百钏。余特书其位置,以志于后壁。

夫名胜之地,不数十年,有鞠为茂草者。是在后之人爱之惜之,不时完葺之,所有花木灌溉而培植之。庶几,此园足以长存耳。余得十余年吟啸其间,愿亦足矣。倘二三朋友,时相过从,或竹下煎茶,或花间命酒,或开窗唤鸟,或俯槛观鱼,不更翛然于世外也乎?

真不愧是举人手笔!曾鹤龄这篇记,先“请出”古人为自己晚年修建“息园”捧场,写唐代两位著名丞相,裴度建有别墅“午桥庄园”,李德裕建有别墅“平泉山庄”,北宋军中巡检王仲宝也时常吟诵南朝文学家沈约的《郊居赋》;再写自身息园的缘起、结构、位置、景观等;最后写期望后人爱惜此园,使之长存。整篇文章洋溢着曾举人高雅脱俗、悠然世外、怡然自得的情趣。他曾花费铜钱一千万余文,精心修建的息园,历经120年世事风雨,如今已不见踪影,只留下相关的文章和故事,供人闲谈和品味。

铁柱山巅

举人廖景游父子的感怀之地

廖景游,南溪县(今宜宾市南溪区)人,字师颜,号吴村,青年才俊,博学能文,声誉很好,手抄古人言行以端其品,能敦孝悌、励名节,纯然儒者。与乡人刘在荣同中清嘉庆己卯科(1819)举人。教授乡里,性刚介,慎交游,独究心经史学,不闻世事,在桂溪禅院旁奉亲闲居,淡然度日,不料数年病卒。其父廖卿云,字桂亭,恩贡生,文笔华丽,授徒城西铁柱山巅,学生甚众,因其子景游早丧,过于哀哭而病逝。士林皆悼惜父子二人。

举人廖景游的生卒年,虽然暂时无考,但我们可根据文献想象这样的场景:廖卿云在铁柱山设馆授徒,声名在外,其子廖景游少年时代或从其父求学而常住铁柱山,青年时代或中举前后曾多次到铁柱山看望父亲的教学生活,留下足迹。

民国版《南溪文征·卷二》载有廖景游《夏日斋居》诗一首,可见其生花妙笔:

茶瓜消夏午风清,写罢黄庭卷屡更。

一榻青山人入梦,半窗斜日鸟呼晴。

课儿功向闲中得,体物诗从悟后生。

整日焚香捐客念,云天翘首倍关情。

黄庭:即《黄庭经》,道教重要经典;榻:床;课儿功:教儿子读书的功夫;体物诗:咏物诗;捐:除去,弃去。此诗写夏日斋居的闲适生活。诗人一边“茶瓜消夏”,一边抄写《黄庭经》。写完一卷,又写一卷。“屡更”言其抄写卷数之多。累了,倦了,面对青山,一张床榻,悠然入梦,直到斜日从窗户斜照进来,鸟声在告知,天将晴了。在此悠闲中,不知不觉懂得了教儿子读书的方法,也悟出了许多描绘事物的诗章。只是整日丢不下老朋友,翘首云天,特别想念他们。



《民国·南溪县志·人士·文学》之廖景游

廖景游虽然高中举人,虽然结婚生子,虽然妙笔生花,但不幸过早离世,留给亲人巨大的遗憾和痛苦。其父廖卿云呆坐在铁柱山的学馆里,每每想起昔日儿子温馨的一切,时常老泪纵横,悲从中来,不数年也悲伤离世了。

铁柱山坡

出土宋代墓志实证南溪历史

2012年5月至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宾市博物院、南溪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古队,对位于南溪区南溪镇川主村铁柱山长顺坡南面坡脚处的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清理墓葬25座,其中东汉崖墓4座,宋代石室墓8座,明清墓葬13座。在其中一座宋墓的甬道内发现墓志一块,为石质长方体。志文首行标题为“宋杨君承事墓碣”,正文计16行208字,清楚可识者197字,对墓主杨韪迁居南溪、个人生平、子孙三代传承情况,都作了简要描述。



2012年宜宾南溪铁柱山长顺坡古墓发掘现场(宜宾市南溪区文物管理所 供图)

据墓志分析,墓主杨韪(1089—1147),字仲美,生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卒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即墓主13至21岁时期,在其迁居南溪之前,就以文采出众闻名原乡。后“宦游入蜀”,举家迁居蜀地并落户于“叙之南溪”。“君二子以绍兴庚午十月十七日,举君之柩葬县西卧龙山之阳,从祖茔也。”墓主之子在父亲去世三年后(即绍兴二十年庚午1150年),将其棺葬于南溪县西的卧龙山山南,此后此地即为杨家祖坟山地了。墓主杨韪的官衔为“承事郎”,此官为北宋元丰三年(1080)始置,属正九品的文散官。墓主的三子杨丙,是墓主子女中唯一步入仕途者,由吏部举荐任进武校尉,属宋代正九品的武散官。

该墓志显示,清代民国南溪史志记载的“铁柱山”,在宋代名为“卧龙山”,这就填补了南溪地方史志关于此山的一项历史空白。同时,该墓志也是目前南溪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块成于南宋初年的历史最早的实物墓志,距今875年,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

川主寺

古庙新生,广结善缘

川主寺,位于南溪城西铁柱山,始建于明代中叶,毁于明末兵燹。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建竣工时,立有“德沛全川”纪事碑(碑名“重建万天川主崇应惠民大帝庙碑”)和“千古不磨”功德碑,如今两碑尚幸存寺内,已是距今260年前的文物,只是文字漫患,多半难辨。寺内原供奉秦蜀郡太守李冰,纪念其开创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秋功绩,尊之为“川主”神(民间或作“川祖”)。川主信仰是古代巴蜀地区最具本土特色的官方及民间信仰。清嘉庆版《南溪县志·建置志》载:“川主庙,在县西五里铁柱山。”这是南溪古代地方文献中关于此庙此山的最早记载。

1950年后,川主寺庙宇改作民房。2001年,县政府同意恢复其为佛教活动场所。2003年,先后举行大殿落成典礼和佛像开光仪式,逐步成为周边信众爱国守法、从善祈愿的重要佛教活动场所。

该寺在市区民宗局、佛教协会指导下,联合其他宗教团体和社会组织,多次开展相关政策法规学习和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如开展地震赈灾、抗疫人员慰问、助学帮扶、敬老助残、文化进寺院等。该寺多次被评为市区民宗系统先进单位。

2024年,当地政府部门与川主寺通过多渠道筹款,新建了山门、亭廊、“禅语佛心”、144步石梯石栏、路灯、步道、绿植、护坡等配套设施,将该寺山门前打造为坡地生态公园、近郊游憩景区,面貌焕然一新。

尾 声

据原西郊乡民、年近八旬的毕大爷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川主寺住着一位师傅名叫方炳,特别擅长医治各类外伤和毒疮化脓等疾病,赶场天他从庙里下山常到我们家院坝坐着给人看病,人们都喊他“师爷”,据说他是南溪解放时军队中留下来的军医出身,大约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官仓街去世,他的小徒弟也在近年去世了。

据原桂溪乡民、年已八旬的王大爷讲:1964年上半年,我腿上外伤化脓,到川主庙找方炳师傅敷药,一个月后就基本治好了,此人待人和气,脸圆,肤白,略显瘦高。

前文中,杨大哥所说的水厂,名为西郊水厂,位于铁柱山东端山顶,1999年由县水利局修建,当时主要为解决周边川主、龙台两村近700人的饮水困难。现虽停产弃用,但围墙、密封蓄水池和水塔还在。位于铁柱山中段的南江酒厂,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环境优美,当时被誉为“花园式工厂”,为城郊旅游景区。笔者相册里还留有一张1993年游览该厂景区湖上索桥的照片。大约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厂更名为“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517车间”。如今,厂里景区早已废弃十多年了,甚是可惜。



南溪铁柱山川主寺,图左为宜宾五粮液酒厂517车间围墙(黄川模 摄)

宜宾南溪铁柱山,现位于城区福临路、昭德路一段、新城大道、桂溪河之间。原为城郊农作物区,现为民房拆迁规划开发区(只保留川主寺和五粮液酒厂517车间)。山上,梵音袅袅,酒香阵阵;山下,车轮滚滚,红尘纷纷。历史与人文、理想与现实的故事,在悠长的时光隧道中交汇、绵延,令人回味。

参考文献:

1.李霖霄、钟朝煦等,《南溪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2.陈勇,《南溪出土〈宋杨君承事墓碣〉考析》,宜宾市博物院《西南半壁》,2019年。

3.黄川模,《宜宾南溪铁柱山川主庙的人文密码》,《宜宾晚报》,2019年10月31日。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黄川模(宜宾市南溪区巴蜀家风研究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