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5月16日在京召开。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其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第五办案组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2019年以来,该办案组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改革任务,按照最高检党组部署,将残疾人权益保障纳入重点拓展范围,指导各地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该办案组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办理了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公益诉讼专案,推动解决残疾人就业歧视、个人信息安全、扶残助残优惠等急难愁盼问题,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统一正确实施。此外,还充分发挥“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作用,构建具有检察特色的助残志愿服务体系,支持残障朋友加入“益心为公”志愿者队伍,辅助办理残疾人权益保障等公益诉讼案件,有序有效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无障碍公益诉讼中国经验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6届会议期间向全球推广。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为集中展示新时代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广泛弘扬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部署开展了此次表彰活动。
让“无障碍”成为美好生活的“标配”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第五办案组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在第五办案组主办检察官胡婷婷和检察官助理宁中平等人看来,这不仅是职责所在,也是一项温暖的事业,通过高质效办案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管不管用”转变,让残障人士放心出门,让“无障碍”成为美好生活的“标配”。回首“无障碍之路”,每一步都算数。
从摸石过河到良法善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无障碍环境建设正是检察机关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这项改革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最高检指导各地检察机关积极稳妥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探索实践,切实维护残疾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019年10月,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检察院办理的督促某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履职案,入选检察听证典型案例,也是最高检发布的首例无障碍公益诉讼典型案例。2020年1月,浙江省检察院率先在全省部署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专项监督。针对当时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杭州市检察机关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履职尽责。通过协同协作,各方主体积极整改,积累了先进经验。
2020年9月22日,最高检与中国残联赴浙江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专题调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时任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表示,杭州市检察机关的实践开创了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的先河,为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值得全国推广。随后,第五办案组总结“杭州经验”,将这项工作在全国推广开来。
在这过程中,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支持江苏、上海、深圳、杭州、珠海等地在出台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时专设检察公益诉讼条款,鼓励各地检察机关争取地方立法授权先行先试。
2024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举报中心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这名松江区人大代表向检察机关反映辖区一道路中修工程仅就普通人行道进行维修,没有同步开展盲道的翻新。部分刚刚完成施工的路段缘石坡道坡度过陡,存在建设施工不规范的问题。检察官立即展开调查。
“为什么缘石坡道不按照设计的坡度来建设施工?”
“路的空间不够嘛,就直接改了。”
施工人员无意间的一句话引起了检察官的高度关注。“如果在建道路工程能如此随意地更改设计方案,那么本案中的问题绝不是个例。”松江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付俊告诉记者。随后,检察机关从交通部门调取了全区30余个在建道路工程清单和设计方案,开展专项监督活动。通过办理这起案件,检察机关及时发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五同步”未落实的一系列问题。经公益诉讼监督,相关部门优化调整、规范施工道路15.5公里,完善设计方案6份,改进无障碍设施60余处。
这只是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案件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底,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案件1.1万余件。各地检察机关大量的办案实践也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
2023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这部小切口立法明确设置了检察公益诉讼条款。“作为第一代公益诉讼检察人,我们见证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从无到有、从探索拓展到全面推开、从正式入法到高质量发展的艰辛历程。”宁中平说。
从“硬件”到“软件”都重点关注
为了满足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更高层次的需求,检察机关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关注的不仅是“硬件”,也包括“软件”。
2024年,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下发《关于精准规范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提示》,从无障碍设施建设向无障碍信息交流和无障碍社会服务深化拓展,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统一正确实施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中国检察机关依法履行公益诉讼职能,向药品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将药品说明书改造为大字版、盲文版、语音版等,保障用药安全。”2024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国家首席大检察官应勇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检察”为题,在新加坡“总检察长讲堂”发表演讲,其中就讲到了最高检立案办理的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公益诉讼专案。
对于残障人士而言,信息无障碍能够以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存在的差异,这样的无障碍需求在一些危急时刻显得尤为重要。
“湖南省宁乡市120急救中心使用的指挥调度系统无法满足听力、言语障碍人士在紧急情况下的自主呼救需求,致使其危急情况下紧急就医难以得到保障。”根据长沙市人大代表提出的相关建议,宁乡市检察院通过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督促相关部门完善医疗急救呼叫系统的无障碍呼叫功能。宁乡市卫健局已开发带有文字信息传送功能的“宁乡市120急救中心小程序”,自2024年12月中旬上线运行,截至今年4月,共接到医疗急救文字报警10余条。
福建省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监督,推动建成全国首个省、市、县三级院前无障碍呼救系统功能全覆盖——福建省71个急救中心实现文字、视频、短信多渠道呼救报警。这一做法得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永澄的充分肯定,并建议最高检推广福建经验做法,争取实现120医疗急救无障碍呼救功能全国全覆盖。
系统推进残疾人权益法治保障
促进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发展的重中之重。盲人医疗按摩是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典范之一,然而有的地方行业监管却存在诸多问题。第五办案组指导各地检察机关办理了涉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多个案件。
在78家挂“盲人按摩”招牌的机构中,有16家机构没有盲人按摩师,部分用人单位侵害盲人按摩师劳动权益……在调查发现相关问题后,福建省晋江市检察院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对相关违法情形依法监管,维护从业残疾劳动者合法权益。
在残疾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浙江省桐庐县检察院针对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不当泄露1.2万余条残疾人敏感个人信息的行为,及时立案调查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一周内对案涉1.2万余条个人信息进行去标识化处理。
在解决基本的出行安全、信息交流等问题的基础上,各地检察机关积极关注残疾人教育、康复和社会保障权益。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认为,要坚持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做深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
协同协作共建无障碍美好生活
无障碍坡道坡度、宽度如何设计更合适?公交车、红绿灯的语音提示是否到位?在检察办案过程中,这些专业问题还需要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办案效果如何、整改是否到位,也要残障人士自己说了算。
近年来,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招募了包括唐占鑫、李楠、董明、李麟青、王慧、严三媛、黄莺等自强模范代表和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院长邵磊等无障碍领域专家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志愿者12万余人。“借助志愿者的参与、支持和监督,检察机关针对各类残障群体的不同需求,能够更加精准规范开展检察公益诉讼监督办案。”胡婷婷介绍。
最高检加强与中国残联、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民政部等职能部门的协同协作,推动形成公益保护合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2024年8月28日,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正式亮相,展馆专门设置了公益诉讼展区,介绍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中国检察机关督促协同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共享美好生活贡献法治力量。”2024年6月,无障碍检察公益诉讼等中国经验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6届会议期间向全球推广,为推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7届会议通过中国等国提出的无障碍建设促进所有人享有人权决议作出积极贡献。
对于获得的荣誉,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第五办案组成员一致表示,此次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不仅是属于公益诉讼检察厅的崇高荣誉,也是对全体公益诉讼检察人的充分肯定和更高期许。办案组将以此为动力,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
(检察日报 闫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