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在此次印巴空战中一鸣惊人的歼10C战斗机,当年差一点儿被巴基斯坦空军错过了。
“歼-10C”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明星战机”:它没有F-35那样的隐身能力,也不像阵风、台风这些“西方四代半”机型拥有全球化的用户和光鲜的战绩。因此,自从诞生之日起,它甚至都没出现在西方主流空军战略评估的“威胁模型”中。
但就是这么一款看似“资历平平”的战机,却在2025年克什米尔上空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一击:不仅一举击落了3架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斗机,还捎带着把俄系4代机一次性团灭了。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夺魁天下知!
这一战之后,全球防务圈为之震动,各大军事评论机构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战机的作战能力——尤其是“歼-10C”。普遍观点认为,这款战机的雷达、航电系统、远程打击能力,以及整个平台的战场融合水平,已经逼近甚至超过了欧美同类产品,是目前世界上被严重低估的非隐身战斗机之一。
可问题是:在它一战成名之前,巴基斯坦军方凭什么敢买它?又凭什么敢第一个把它投入实战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巴空军和歼-10是怎么“结缘”的——这中间经历了多少犹豫、博弈,甚至差点错过,又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大胆押注,成就了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合作故事。
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不是件轻松的事。
首先得扛得住两种风险:一是武器本身性能到底靠不靠谱,别花大价钱买个“半成品”。二是政治账——你买了某国的装备,就等于加入了这个阵营,可能会引来敌对国家的施压,甚至改变地缘政治格局。
放在全球军评圈这个大背景下看,就更复杂了。
你可能听说过一句话——“战机也有鄙视链”。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真实存在的认知体系。在这个“鄙视链”里,隐身战机永远站在食物链顶端;西方国家的四代半战机被视为主流精英;俄罗斯的飞机虽然战斗力不俗,但常被贴上“粗糙”的标签;至于中国的战机,则被默认为是“山寨货”或者“廉价的替代品”。
这套价值体系的背后,是西方主导全球军事话语权的结果。
从《詹氏防务周刊》到“空优指数排行榜”,从北约制定的演习评估模型 到各种军售排名榜,几乎清一色是西方视角。而在这些体系里,中国战机往往被有意无意地低估——特别是在雷达、航电和导弹系统这些后发优势上,总是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歼-10C”,就是这场全球认知偏见的“受害者”之一。
比如说,它装备了先进的“KLJ- 7A”有源相控阵雷达,还能挂载“霹雳-15”这类射程超过150公里的远程空空导弹,性能已经逼近“F-16V” 甚至是阵风。但外媒却说这是在“追赶西方”。
反过来看“F-16V”,用上了同级雷达和“AIM-120D”导弹,就被称为“第四代战斗机的巅峰代表”。再比如,“歼-10C”的价格只有阵风的零头,就被描述成“廉价的替代方案”;阵风贵上天,却被吹捧成是“空战艺术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双标”?
实际上,这种标准根本不是在比技术,而是看你站在哪个阵营。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下,“自己人”的装备天然加分,而“非我族类”则自动打折。
也正因为如此,巴基斯坦军方能在这样的国际认知环境中看中“歼-10C”,愿意第一个下单、第一个实战启用,说实话,多少有点赌的成分。这场赌注,不只是赌武器行不行,更是赌未来空军技术路线的走向,甚至是在赌整个国家的地缘战略命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巴基斯坦空军在选择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次的犹豫和反复,甚至险些与这款令他们如今倍感自豪、威风凛凛的歼-10战斗机擦肩而过。
目前可查的公开信息显示,巴基斯坦第一次认真考虑引进歼-10战斗机,大约是在2008年。
那时候,歼-10刚刚对外公开不过两年。巴基斯坦空军在自己运营的网站“PAF Falcon”上,罕见地刊登了一张歼-10与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机 编队飞行的照片,引起了外界不少猜测。而当时的巴空军参谋长——坦维尔·迈哈穆德也曾对外表示,计划从中国采购36架“FC-20”战机。这个“FC-20”,其实就是歼-10的早期出口型号。
从那时起,每隔几年,关于巴基斯坦要采购歼-10的传闻就会冒出来一波,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一次也没真正落地。
但实际上,对于巴基斯坦军方来说,更新战机已经迫在眉睫。
那时的巴基斯坦空军正处在一个尴尬的过渡期,主力机型几乎都是“上世纪的遗产”:最核心的作战力量,是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F-16A/B Block 15型战机,一共也就32架;其他还有150多架老旧的法国幻影III、幻影5,以及数量差不多的中国歼-7和歼-6。可以说,型号杂、寿命老、性能差,这个现状使得巴基斯坦空军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空战需求。
唯一的希望,就是刚刚开始小批量服役的“JF-17枭龙”,但这款轻型战斗机尚未成熟,还不足以独当一面。
与此同时,印度空军那边却在持续加码,“苏-30 MKI”已经形成了战斗力,“中型多用途战斗机”全球招标计划也在稳步推进,对巴方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压迫感。巴基斯坦急需一种先进的多用途战斗机来补位,但真正要做决策时,却总是左右为难。
首先,对于实战经验非常丰富的巴基斯坦空军来说,装备系统统一、通用,是压倒一切的现实考量。型号越少、平台越集中,后勤越容易,培训成本越低、战斗力成型越快。所以早在1988年,巴方就与中国航空工业部启动了“超-7”合作研发项目—— 也就是后来的“JF-17枭龙” ——就是希望它能替代幻影III、幻影5、歼-6、歼-5等杂牌战机,让空军结构更简单,形成以F-16为主,以枭龙为辅的“高低搭配”体系。
那么最理想的方案,自然还是继续从美国那里争取更多F-16,最好是新型号的F-16C/D。既能无缝融入已有体系,又能有效对抗印度空军。
不过,要理解这场军购为何迟迟未能成行,还得把时间拨回到十年前。
1998年5月初,印度突然进行了一次核试验,巴基斯坦不甘示弱,一口气引爆了6颗核弹进行回应。这下好了,美国立马启动制裁,全面冻结对巴军售,原本已经下单的28架F-16也被直接扣留。
这一记“釜底抽薪”,打乱了巴基斯坦空军的装备计划,使他们不得不另寻出路。
一方面 巴空军加快与中方推进“JF-17”的研发和量产进程,力求早日形成战斗力;另一方面,也在寻找一款能接替“F-16”、具备中高端性能的替代战机。
当时,中国的外贸战机产品线并不算丰富。巴方考察了包括歼-8Ⅱ在内的几种出口型号,但都觉得不够理想——要么太老,要么性能不足。直到巴方打听到 中国航空工业在研第三代战斗机歼-10的消息之后,才终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不过,现实很快又给巴基斯坦军方泼了一盆冷水。
歼-10虽然很先进,但在当时其实还在“长身体”的阶段——它刚在1998年完成首架原型机首飞,直到2004年才正式列装中国空军,属于“还没长成”的新锐选手。而且,中国自己当时也急需这款新型战机来替换老旧的歼-7和歼-8系列,国内需求量巨大。
这就意味着,哪怕巴基斯坦当时愿意出钱买,中国航空工业也未必能抽出产能来交货。
更复杂的是,歼-10最初配备的是俄制的“AL-31FN”涡扇发动机。中方要对外出口,还必须事先获得俄罗斯方面的许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太多,巴基斯坦想获得这款战机的难度也很大。
尽管如此,巴方还是没有放弃关注。随着时间推移,歼-10开始批量服役,中国航空工业的产能也在逐步提升。到2008年,歼-10迎来了重大改进型——“歼-10 B”成功首飞。与此同时,中国空军和海军的换装需求也逐渐得到了缓解。早期的“歼-10 A”终于具备了对外出口的条件。
于是就在这一年,巴基斯坦再次传出要采购歼-10的消息。这一次,似乎机会终于成熟了。
不过,一个新的变数又出现了。
正当巴方考虑出手采购歼-10之际,美国的态度突然发生了变化。
由于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战争中全力配合美国打击塔利班,美方决定“奖励”一下——不仅解除了对巴军售禁令,重新放行了当年被冻结的F-16订单,还同意向巴基斯坦出售最新的F-16C/D Block 52,以及协助升级现役的F-16A/B。这对巴空军来说简直是“喜从天降”。
毕竟从综合性能来看,歼-10A和F-16C/D Block 52还存在一定差距;更关键的是,F-16能无缝接入巴空军已有的后勤体系,飞行员、保障人员、武器系统全都熟悉,省钱省心还高效。相比之下,引进一套全新的中国战机系统,意味着得从零搭建一套配套机制,麻烦不小。所以很快,巴基斯坦就将采购歼-10战机的事情抛在脑后了。
此后的几年,巴方甚至从约旦低价接手了14架二手F-16ADF战斗机,继续巩固“F-16优先”的空军结构。换句话说,巴基斯坦只要还能搞到F-16,歼-10就始终只是一个“备胎”。
而且从战术定位上看,F-16和歼-10确实太过相似:都是中型多用途单发战斗机,主打高机动和灵活部署。对于财力有限、编制紧张的巴基斯坦来说,没法同时大规模运营两个几乎定位重叠的高端机型。
然而,这种对F-16的依赖,很快就让巴基斯坦尝到了苦头。
2018年,特朗普政府以打击恐怖分子不力为由,决定取消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而且,由于巴方与土耳其一直来往密切,也引发了华盛顿的强烈不满,F-16项目一夜之间被冻结。与此同时,美国转而向印度示好,力推“F-16IN”和“F/A-18 EF”等机型。这些举动不仅让巴军高层压力巨大,也让他们意识到,靠美国“施舍”,没法真正保障空军战力。
于是,他们甚至一度转向俄罗斯,希望采购苏-35这类重型战斗机来抗衡印度。但很快就发现:苏-35不仅贵得离谱,而且完全不兼容现有体系,一旦采购,就等于“重新投胎”——整个空军得重新建立一套俄式装备的后勤体系,耗时耗力不说,还很容易被印度通过技术进行反制,这样一来,巴基斯坦军方的所有努力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正当巴方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2019年的巴拉科特空战敲响了警钟。
在那场冲突中,印度动用了苏-30MKI,巴基斯坦第一次正面感受到四代半战机带来的强大压迫感。虽然巴空军用“枭龙”击落了一架米格-21并俘虏了飞行员,表面上没吃亏,但这一仗却暴露了巴军在超视距作战能力上的短板。而此时的印度,已经敲定了引进法国“阵风”的合同,一个以“苏-30 MKI”+“阵风”+空中预警的中远程打击体系正在成形。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空军仍依赖上世纪的F-16A/B,“枭龙”还无法挂载“霹雳-15”,缺乏真正具备对抗印度空军的“拳头力量”。
于是,在走过几番曲折弯路之后,巴基斯坦军方又回到了十多年前的起点,向中国求购先进战机。只不过,这一次巴基斯坦看重的不再是早期型的“歼-10 A”,而是目前最先进的“歼-10 C”。
这里介绍一个背景知识:过去中国出口战斗机时,习惯给外贸型号另起一个代号,比如歼轰-7“飞豹”的出口编号叫”FBC-1“,而歼-10的早期出口型号编号是”FC-20“。FC 是“Fighter China”。“中国战斗机”的缩写。
但这种编号体系其实有个问题:听起来完全不像中国空军在用的型号,容易让客户觉得是“专门做出口的特供版”,技术上可能是“阉割”或“落后”版本,反而不利于推销。
于是从2018年珠海航展开始,中国航空工业干脆改变策略:对外展示的外贸型号,直接使用国内装备的型号名称,加上代表“出口型”的后缀“E”来命名。这种命名更直观,也更有信心,等于告诉世界:“我们出口的,就是自己在用的。”
而巴基斯坦看重的就是“歼-10C”的出口版本,“歼-10 CE”。
虽然是出口型号,但是“歼-10 CE”基本保持了中方自用 “歼-10C” 的技术水平:配备高性能有源相控阵雷达、改进型航电系统、电子战能力大幅提升,还可以挂载“霹雳-15 E”远程空空导弹——这是一种射程超过150公里的“杀手锏”,完全具备超视距首发打击能力。
更关键的是,这次出口型“歼-10 CE”用的是国产“太行”涡扇发动机,而不再依赖俄制发动机。这就意味着,出口再也不需要俄方点头审批,既节省流程,又保障自主交付,极大地提升了战略灵活性。
而且,中方卖的不仅仅是一架飞机,还提供了“战术适配”+ “后勤支撑” + “飞控培训”的全套服务,确保巴方不仅“买得起”,更能“打得赢”。
根据外媒报道,“歼-10 CE”配套包括数据链对接、指控系统支持、与预警机ZDK-03的联动能力,甚至还能融合地面防空体系(比如红旗-9)进行区域作战整合。说白了,中方卖的不只是一把利剑,而是给了整套“武林秘籍+实战演练+快速上手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巴基斯坦空军不用“买回去再研究”,而是在采购前就和中方进行了深入的模拟对抗演练,得到了整个体系的战术、战法。
换句话说,“歼-10 CE”几乎是巴基斯坦在“技术能力可达” 与“战略自主可控”之间能够实现平衡的唯一选项。它既不受西方制裁体系的掣肘,又能实现快速交付、简化后勤,还配套提供整合指挥体系、数据链联通、电子战支持在内的完整战术方案。对急需强化空中力量、又无法依赖美俄体系的巴基斯坦来说,“歼-10 CE”是最合适不过的机型了。
2021年6月25日,巴基斯坦空军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正式签署了购买25架歼-10 CE战斗机的协议。首批6架战机于 2022年3月4日 抵达巴基斯坦的米纳斯空军基地。一周后,就正式编入了巴基斯坦空军第15中队服役 ,立刻形成了战斗力。这种“交钥匙工程”对于正在面临高压态势、急需增强战力的巴空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可以说,正是这一系列的优势,让巴基斯坦空军看到了驾驶“歼-10C”战机压制印度空军的希望。不过,直到此时,这也仅仅只是巴基斯坦军方的一个奢望,“歼-10 CE”在面对西方主力战斗机时,究竟表现如何,还只能在心里划一个大大的问号。
2024年1月18日,巴基斯坦空军出动“歼-10 CE”、“枭龙”以及“翼龙-2”无人机对伊朗境内目标实施空袭,作为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此前以“反恐”为由袭击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回应。这是“歼-10 CE”首次用于实战,主要承担空中支援和电子战任务。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打击,但初步展示了体系作战的能力。
在前不久的印巴克什米尔冲突中,“歼-10C”在短短72小时内共出动21架次,实施了11次超视距打击,命中率达68%。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战果,是击落3架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尽管印度方面公开否认战损,但面对如山的铁证,他们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
对巴基斯坦而言,引进“歼-10C”并不只是更新了一款战机。它标志着巴空军在国际军火竞合格局中,做出了一次独立而深思熟虑的选择——不是跟风,也不是被迫,而是在实战压力与制裁的现实中,主动转向一个更可靠、更可控、更体系化的合作伙伴。这是一场对战斗力的判断,也是一场对战略自主的押注。
今天,“歼-10 CE”已经用实战表现回报了这份信任,也捍卫了巴空军的尊严与主动权。欧洲战机的王者,成为了中式装备体系的垫脚石,标志着西方统治天空的时代已经结束。
巴军方高层在难掩喜悦的同时,或许也在心里默默庆幸:好在当初果断选择了“歼-10 CE”,否则今天吞下失败苦果的,很可能就是他们自己。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对于身处地缘博弈漩涡的国家来说,有些决策,不只是关乎胜败,更关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