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逛博物馆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我省不少中小学也纷纷利用起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开设了有关课程,有些学校更是直接把课堂搬到博物馆里去,引导学生们在丰富的文化之旅中感悟世界。
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校园,一排手抄报吸引大家注意。不久前,学校组织学生来到下马坊遗址公园,以研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合作研究“解码下马坊”。不仅如此,每年春天,学校利用周边资源开发“大学校园行”,学生们在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感受着国防科技的脉动,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触摸七千年碳化稻粒。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党支部副书记许小娟说:“学校周边有南京博物院、明孝陵博物馆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孩子作为明孝陵博物馆红领巾讲解员,通过实地讲解丰富了小朋友历史知识,锻炼能力。同时,博物馆课程实地进行课堂教学,以更好的动力驱促他们更好的学习知识。”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也成为学生们学习的重要平台之一。此前,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与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等举措。比如,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不少学校与博物馆合作,开设校本课程。比如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结合周边南京市六朝博物馆资源,不仅带着学生走进博物馆,还邀请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校园,给学生们带来“非遗大餐”。南京市中山小学,以博物馆资源为依托,设计丰富多彩的寒暑假作业,以跨学科的方式,引导学生研学游。
淮安市淮海小学结合馆校特色课程,融入淮安市博物馆的丰富资源,打造跨学科、沉浸式学习体验。淮安市博物馆讲解员宋璟说,课程采用“双师授课”模式,由博物馆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执教,通过实物观察、实验探究、场景还原等方式,让知识“活”起来。“自然博物展,为大家提供非常多的矿石、化石、生物标本还有复原模型,帮助孩子们将零散以及抽象的知识,通过听、看、模、问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非常立体的知识网络,为校内学习做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补充。”
推进馆校合作共建,才能更好地让博物馆课程融入学校教学,建立第二课堂。在淮盐文化博物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的学生们开展运河盐文化主题研学暨阅读推广活动,以盐河文化为载体,学生们了解淮盐的起源流变、工艺革新以及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
(江苏新闻广播 沈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