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回,在介绍林如海时,提到了他曾经有一个三岁夭折的儿子。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林如海的儿子“去年”死了,年方三岁。到“今年”应该是四岁,比五岁的林黛玉只小一岁。
为什么曹雪芹要给林黛玉安排一个弟弟?按说林弟弟这个角色完全没有必要,就像甄士隐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并不影响故事情节的走向。
如果林弟弟不死,还对林黛玉的人生有一定的影响。可他又死了,曹雪芹写这么一个人物,当不只是为了丰富一点剧情那么简单。毕竟林如海本就子嗣艰难,生不出孩子才算正常,生了又死了,不但残忍还有点让人“多余”。
所以,粗看曹雪芹的安排,不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细琢磨却又觉得很有意思。正因为有了这个林弟弟,让故事更多了一丝趣味性,也有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首先,关于林弟弟的出身,书中没明确交代是嫡还是庶。但在介绍林黛玉时明确讲了是嫡出。这就侧面说明林弟弟极有可能是庶出。
嫡妻多年生不出儿子,侍妾能生儿子,结果三岁就死了……可能很多人都会脑补出一出宅斗大戏。但其实这么想,就落入了圈套之中。
贾敏是贾母教养的女儿。胸襟异于常人,并不是王熙凤那样的妒妇。贾母丈夫贾代善的姬妾,账目明确记载有六房,而林如海也明确交代有几房姬妾。
姬妾是两回事,“姬”是指歌舞姬一类的通房丫头;“妾”才是侍妾姨娘。明清两代的士大夫,一般要求一妻二妾,丫头不限。几房姬妾肯定是在合法人数范畴之内,且“妾”有名分,妻子无法限制丈夫与妾同房,也就无法控制生育。侧面表明贾母和贾敏都不是善妒的女人。林弟弟的夭折与贾敏无关。
所以,脂砚斋【甲戌侧批:带写贤妻。】也表明贾敏的贤惠。
其次,林家嫡长房子嗣单薄,导致林如海没有亲支嫡派,起码与他父亲都是单传。好不容易生下了儿子林弟弟还夭折,是曹雪芹在书中典型的“得到”又“失去”的兴亡文字。
与之类似的,还有贾雨村科举高中又罢官,复职又降,最终失去。
史湘云出身侯府千金,却父母双亡,好容易嫁个才貌仙郎,又转瞬失去。
林黛玉与贾宝玉情投意合,根据线索肯定订婚,结果又被拆散,生离死别。
贾元春的“恨无常”,更是得到了富贵,又转瞬失去……
显然,曹雪芹以“得失”喻“兴亡”,就是在为结果做铺垫。林家的败亡,不在于林黛玉的生死,而在于这个林弟弟的先生后死,这才符合当时的世俗人伦。
最后,林弟弟先死,贾敏又死,林如海再死,如果林黛玉不去京城,会不会也死?都不敢说。
而林如海夫妻儿子的死,实际都发生在他被钦点巡盐御史的前后。上任之前儿子死,林如海最重要的希望被打击;上任之后妻子死,林如海失去第二重要之人;两年多后林如海死,林家亡。至于林黛玉,身为女儿,已经属于可有可无之人。
关于林如海的死,从贾宝玉讲的小耗子偷香芋故事,可以推测出是扬州盐课发生贪腐大案。耗子们不但偷财,还要偷林黛玉,显然是针对林家不怀好意。要不是林如海送走女儿,只怕也是凶多吉少。
若据此反推,林如海、贾敏和林弟弟的死,不排除就与扬州盐课的贪腐有关。林如海作为新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要稽查和接管太上皇时期的盐课贪官们的旧账,并断人家财路和性命,肯定要遭受严酷的打击。
其中林如海和贾敏之死,几乎能肯定是为人所害。至于林弟弟的死,实在是不好说。但也正因为儿子的死让林如海也存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才会送女儿进京时,告诉她去后,减了顾盼之忧,可以放手一搏了。
有观点认为林如海做巡盐御史是肥缺,除非与盐课贪官们沆瀣一气,否则在还没有养廉银子的明代和清初,真要认真做官,赚钱比海瑞要强,但也强不了多少。我相信林黛玉的父亲,是清官,不是贪官。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