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什么要让伪君子贾雨村,来教全书最干净的女孩林姑娘?
《红楼梦》最开始用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开场,就表明了故事的主题——真事隐去,假语存焉。
同时,又让贾雨村成了林黛玉的老师,一个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个是冰清玉洁的奇女子,把所有的一切联系到了一起。
而作者的这一安排看似矛盾,实则大有深意。
首先,贾雨村虽为奸险小人,但其学识和能力在世俗标准下无可挑剔。
林家作为书香门第,林如海为探花出身,选择家庭教师时必然看重才学。
贾雨村是进士出身,凭借真才实学通过科举,且落魄时得到甄士隐、林如海等人的赏识,他本人确实是有才华的。
所以,表面上的谈吐与风度足以掩盖其品性缺陷。
林如海作为父亲,在未开“上帝视角”的情况下,自然会被贾雨村的才华和表面上的谦逊所吸引。
这一安排也体现了现实社会中“伪君子”难以被识破的普遍性。
另外,贾雨村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人物。
他通过担任林黛玉的教师,与林家建立联系,进而借助林如海的推荐信攀附贾府,成为贾政的助力。
这一层师生关系为贾雨村进入贾府政治网络提供了合理契机,也为后续贾府衰败埋下伏笔(如贾雨村为讨好贾赦强夺石呆子扇子,成为贾府罪证之一)。
试想,如果没有这层关系,贾雨村与贾府的联系就显得突兀了。
而且,林黛玉是全书“至纯至真”的代表,而贾雨村则是“至伪至恶”的化身。
两者的师生关系形成了强烈反差,凸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黛玉的悲剧不仅源于命运,也源于她所处的环境中充斥着贾雨村这样的虚伪势力,加深了《红楼梦》的批判性。
其实,早在甄士隐资助贾雨村的情节中,曹雪芹已通过细节暗示其忘恩负义的本性。
例如,贾雨村接受甄士隐的巨额资助后“略谢一谢,并不介意”,次日不辞而别,显露出了他对功名的极端渴望与冷漠。
这种性格铺垫使其后来成为黛玉老师的情节更具合理性——一个极端功利之人,自然会在权贵(如林如海、贾政)面前伪装出“良师”形象,而林如海无法预见其真面目。
同时,贾雨村的形象揭示了科举制度下“才德分离”的弊病。
他虽有才华,却无德行,最终成为官场倾轧的工具。
黛玉师从贾雨村,象征着她自幼被卷入这种扭曲的价值体系中,为她的命运悲剧增添了社会层面的注脚。
另一方面,黛玉的“还泪”神话与贾雨村的野心形成对照。
贾雨村追求世俗成功,不惜践踏他人;
黛玉则因情而生、为情而亡。
二者的对比暗示了“洁净”在污浊世间的脆弱性,呼应了全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基调。
所以,曹雪芹苦心安排贾雨村成为林黛玉的老师并不是偶然,而是用两个人的对比展现作品的主题和批判性。
当“虚伪”成了“真实”的老师,留在现实世界里的东西就都成了假的。
再看香菱学诗的故事,她专门找了林黛玉做“老师”,所有的一切形成了完美闭环。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