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演唱会宣布延期,引起了不少网友对于新冠感染的自查。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也分享了自己“以为是感冒,结果是阳了”的经历,#新冠感染又抬头# 也冲上热搜。

新冠感染小高峰又来了?

广东的情况怎么样?

这一次波峰什么时候会过去?

你关心的问题,一文读懂

新冠感染又现高峰了吗?

广东情况如何?

最近一个月,全国多地均出现新冠流行趋势


不少网友表示,起初觉得是感冒,吃药一直没见好。一测才发现新冠抗原两道杠。


中国疾控中心5月8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监测期内(3月31日—5月4日)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7.5%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由3.3%升至6.3%,新冠病毒已成门急诊就诊量首位病原体。



监测期内(3月31日-5月4日),新冠阳性率均列南北方省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的首位。从地域上看,我国南方省份的新冠阳性率略高于北方省份。

从医院门诊监测数据来看,3月份新冠阳性检出率为7%—8%,4月份升至15%左右,5月份进一步上升到20%—30%。虽然就诊总人数变化不大,但新冠阳性患者的绝对数量确实在增加。

最新报告显示,4月全省新冠感染发病数达23188例,较3月(3548例)环比增幅超五倍。但住院重症患者极少,目前医院感染ICU里暂无危重症病例。

在港澳地区同样出现了新冠病毒流行趋势。5月13日,澳门卫生局披露,当地新冠病毒近期仍处于较活跃水平。5月15日,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通报,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5月4日至10日),呼吸道样本对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的比率从四周前(4月6日至12日)的6.21%逐步增至13.66%,创近一年新高。


有这些症状的人请注意!

这次引起感染的主要是 XDV 变异株及其子分支 NB.1.8.1,它们仍然属于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Omicron)家族,是此前广泛传播的 JN.1 和 XDE 的「重组后代」。

简单说,并不是完全「换代」的新毒株,而是奥密克戎的又一轮迭代更新——虽然没有重大版本升级,但一直都有小的更新迭代。

这次新冠感染有什么特别之处?又有什么典型症状?

● 免疫逃逸更强:之前阳过或者打过疫苗的,也可能再次感染;

● 症状更像感冒:嗓子痛、低烧、咳嗽或根本没症状,容易被忽视;

● 传播依旧不弱:目前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泰国等地已成为主流毒株。

老年人仍是本轮新冠要重点防护的人群。此次新冠感染,年轻人一般3—5天就能缓解,老年人可能要5—7天。

此外,有基础病(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肿瘤等)以及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放化疗期、器官移植患者)也需做好防护。


感染新冠病毒后如何用药?是对症用药,还是直接选择抗病毒药物?

确诊新冠后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等),可显著缩短病程。抗病毒药物在感染早期使用效果最佳,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从临床观察来看,它的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良好。若未能及时就医,可临时服用退烧、止痛药物减轻不适。

感染高峰5月下旬前后达到顶点

上一次新冠的小高峰发生在2024年7至10月,随着人们抗体水平的降低或消失,新一波感染就有可能发生,因此,此波发病属疾病的自然现象。

本轮新冠小高峰距离上一次小高峰已经将近一年了,很多人针对新冠的抗体水平下降了,所以变成易感人群了

这一次疫情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本轮高峰大致落在 5 月中下旬,预计 6 月初全国阳性率将回落至 8%~10%,6 月下旬降至 5 %以下,整体回落速度较快,不会对高考等重要节点构成影响。

综合来说就是,这波小高峰增在接近顶点,过峰后,会很快下落,时间不会持续很久。


我们要注意什么?

这些防疫要点请牢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当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托幼机构、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存在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应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防范。建议

不同群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① 还没感染的人:保持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 居家期间应保持每日通风,注意卫生间清洁,饭前便后认真洗手,若与他人同住,建议分餐进食,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 出门时尽量避开密闭、人多、通风差的空间,如商场、电梯、公交、地铁等;

● 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地铁等)时建议佩戴口罩,建议佩戴医用或 KN95 口罩,并保持手部卫生;

● 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有助于维持良好免疫力;

● 如所在地区已提供 XBB 或 JN.1 适配疫苗,建议尽快完成加强针接种,尤其是半年以上未接种者。


② 已出现症状的人:居家休息,避免传播

● 出现咽痛、乏力、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建议第一时间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

● 检测阳性后应居家休息,减少出行和社交活动,避免上班上学。

● 如必须外出,务必佩戴口罩,尽量缩短停留时间。

● 多喝水、清淡饮食、充足睡眠,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止痛,右美沙芬止咳,必要时使用含消炎止咳成分的复方制剂。

● 居家期间注意每日通风、分餐、马桶冲水时盖上盖子,防止气溶胶传播。

● 如出现高烧超 3 天、气短、胸闷、剧烈咳嗽等症状,尽早前往发热门诊或感染科就诊。

③ 高风险人群:主动防护,尽早干预

● 包括: 60 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疾病者(糖尿病、心脑血管、慢阻肺等)、免疫低下人群(如肿瘤治疗中、器官移植患者)。

● 建议家中常备抗原试剂、体温计、血氧仪;一旦不适应尽早就医。

● 如确诊感染,尽可能在 48 小时内评估是否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先诺特韦/利托那韦、氢溴酸氘瑞米德韦)。

● 家人如有呼吸道症状,应主动隔离,佩戴口罩、错峰用餐,避免照护接触。

这轮新冠没有声势浩大,却悄悄地爬上了门诊榜首。它不再像过去那样让人恐慌,但也不能全然放松。对多数人来说,它像是一场拖着不走的感冒;但对年长者、慢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它依然可能是一次重症的诱因。

病毒在变,我们的应对也在更新。不是惊慌失措,而是有备无患。了解它、监测它、预防它,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编辑:Selex

图文来源:南方日报、南方新闻网、丁香医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