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引发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4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态势,南方省份高于北方省份。
在3月31日至5月4日监测期内,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从7.5%飙升至16.2%,增幅超一倍;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也从3.3%提升至6.3% 。
最新数据显示,香港呼吸道样本对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比率创近52周新高,还录得多宗死亡个案。4月27日至5月3日,新增与新冠相关死亡个案31宗。近期邻近地区新冠病毒活跃程度持续上升,已达高峰水平。
这一系列数据提醒国人:新冠病毒又在兴风作浪了。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自己又阳了”的声音不断出现,其中知名歌星陈奕迅因感染新冠病毒宣布演唱会延期。
三年疫情,让人们对新冠病毒有了深刻认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疫情常态化,大家对新冠的恐惧逐渐消退,重视程度也大不如前。然而,病毒的卷土重来提醒我们,轻视病毒可能会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无论何时,对传染病保持警惕、做好防护都是守护健康的重要前提。
据统计,感冒70%-80%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医,对于各种病毒引起的感冒都有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历代中医学家也留下了无数经典名方。
从《黄帝内经》对疾病的理论阐述,到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再到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针对温热病的创新理论与药方,中医构建起了系统且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案。例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银翘散、桑菊饮、三仁汤等,这些历经岁月检验的经典名方,在对抗病毒引发的呼吸道疾病上,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确切的疗效。
随着科技发展,许多经典名方被制成了中成药,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治疗选择。虽然相较于辨证施治、对证灵活加减的汤药,中成药在疗效上稍逊一筹;虽然人不可能比照着中成药去生病,但是只要会辩证,正确选用中成药,对于各种类型的感冒,都是疗效显著的。
不过,在中成药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
部分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中,添加了西药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扑尔敏等。
这些西药虽在退烧镇痛方面效果显著,但有毒副作用。使用不当或超量服用,极易对肝肾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因服用含有西药成分的感冒中成药,导致肝肾损伤甚至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
一些患者在未仔细阅读说明书的情况下,同时服用多种含相同西药退烧药成分的中成药,致使剂量超过安全范围,最终损害健康,有的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023年11月,浙江宁波一16岁高中生小赵感冒发烧,同时服用了布洛芬和快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内含对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扑尔敏、人工牛黄、咖啡因。),服药之后,他感觉症状并没有明显缓解,就又吃了另外两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
小赵“混搭”服药后,出现了无尿、胸闷气促等症状。就医后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
今年初,福建28岁李先生因发烧服用了中成药感冒灵颗粒(内含对乙酰氨基酚)以及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第三天即出现了眼黄、皮肤黄、尿黄等症状,就医后确诊严重肝损伤,原因是超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权威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药物性肝衰竭原因,就是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而且,一旦出现肝衰竭,死亡率高达30%以上。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早在2014年就曾发出公告,认为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将有可能导致严重肝脏损害,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乃至死亡。
根据《中华肝脏病杂志》发布的《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治指南(2022年版)》,在我国,近一半的药物性肝损伤案例与对乙酰氨基酚摄入过量有关。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时,务必仔细查看药品成分表,谨慎选择含西药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的中成药,避免陷入用药风险。
新冠阳性率的回升,是对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醒。我们既要重视疫情,做好个人防护,又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用好中医中药来预防和治疗新冠。让老祖先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医瑰宝,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让传统医学在现代健康生活中绽放光彩,共同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