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了两天后,莫迪此次抄中国作业还是宣告失败,特朗普已划下红线,不许美企到印度建厂。那么,印度究竟在学中国什么?其又为何会迎来失败的结局?
近日,中美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了新一轮经贸高层会谈。双方终于走出僵局,同意在90天内大幅下调关税,涉及税率下调高达115%。对于这一结果,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成了最大赢家——美国不仅满足了中国“几乎所有核心诉求”,还承诺设立经贸机制,未来继续对话。
于是,同样被关税大棒威胁的印度就起了心思,打算照抄中国的“作业”来对美反制。据报道,在中美达成协议后,印度政府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申诉,计划对部分美国商品加征关税,以回应美国对印度钢铝产品征收的25%关税。印度还强调,此举旨在平衡美方政策造成的约76亿美元出口损失。这一行动一度被解读为印度在贸易谈判中转向强硬立场的信号。
然而,印度的“硬气”仅维持了两天。当地时间5月15日,特朗普公开表示,印度已提出对美国商品“零关税”的协议方案,并宣称“印度愿意不向我们收取任何关税”。更讽刺的是,就在特朗普发表言论前,印度商务部长正准备启程赴美谈判,试图争取关税豁免。
那么,为什么印度照搬中国的反制手法,却以失败告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要知道,近年来,印度一直想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想承接一部分原本属于中国的制造业订单。莫迪政府大力推进“印度制造”,提供税收优惠,招揽外资建厂。尤其在美中贸易摩擦爆发之后,印度看到了机会,以为可以趁乱分杯羹。
但制造业不是靠口号和招商政策就能搞起来的——中国之所以能硬扛美方高压,是因为自身制造体系完整,供应链稳定,有充足的内需市场支撑,还有大批技术人才与产业基础。反观印度,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断层,劳动力虽多但技术培训不足,还常常受到政策变动和行政效率低下的困扰。
此外,深层观察特朗普对中国发动的关税战,中方没有简单回击,而是系统性地展开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出口管制、增加对其他国家的开放程度、同时借助多边机制向美施压。在整个过程中,中方一直保持战略定力,始终没有在核心技术和主权问题上让步。这种稳重的做法,让美国最终意识到,光靠打压并不能解决贸易逆差,更别指望改变中国的产业战略,于是,华盛顿才会一次次让步。
而印度显然忽略了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再加上,美印之间的贸易结构并不像中美那样有足够的杠杆空间。印度对美出口商品本就不多,美国对印度的依赖程度也远低于中国。因此,当印度抬出世贸机制,企图施加压力时,美方根本不买账。
简单来说,莫迪的“抄作业”没有结合本国实际。中美之间的谈判,是在多年博弈基础上建立的结构性博弈,彼此底牌都非常清楚。而印度试图通过一次性加关税“制造冲突”,本质上是急于表态、缺乏准备的短线操作。
更何况,印度的“反制”举措本身也存在不少漏洞。WTO文件显示,印度没有明确列出将加税的美国产品名单,也没有说明税率调整的范围和实施时间表,反而强调“保留暂停贸易优惠”的权利。这种模糊表态,更像是“试探”而不是“博弈”,而特朗普显然不是一个喜欢被试探的人。
事实也证明这一点,除了关税层面,特朗普还增加了新的禁令:不准美企赴印建厂。5月15日,特朗普公开批评苹果公司计划将iPhone生产线转移至印度,并威胁称“不希望苹果在印度建厂”。这一事件更进一步暴露出印度作为“替代中国”的制造基地的脆弱性——其营商环境、基础设施与产业链成熟度,远未达到跨国企业的需求。
有分析指出,印度此次转变对美谈判策略的失败,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三层警示:其一,经济实力与产业链自主权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根本。中国通过数十年积累形成的制造业网络,使其能在关税战中灵活调整供应链,而印度对进口中间品的高度依赖,使其任何关税政策都成为“双刃剑”;
其二,战略自主性至关重要。印度在中美之间摇摆,既想借美国之力制衡中国,又希望保持“不结盟”传统,最终导致政策目标混乱;其三,谈判筹码需要实质性支撑。中国以稀土、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为杠杆,而印度试图以市场潜力为筹码,却因本土制造业薄弱难以兑现承诺。
总之,这次莫迪抄作业抄到一半被当场叫停,传递出一个信号:复制中国的路没那么容易,制造业更不是靠一两个政策转移那么简单。一个国家能不能撑得起全球供应链,靠的是长期产业积累,而不是喊几句“印度制造”就行。
而对特朗普来说,美方之所以“偏心”中国,说白了,是因为中国有牌可打,有市场、有产业、有影响力;印度则牌不多,还总在关键时刻“抢镜”。从特朗普角度讲,他要的是一个有筹码的对手谈判,不是一个“学别人姿态”的挑战者。
对印度而言,与其去学中国的“打法”,不如脚踏实地去补课,否则在国际博弈中,不但赢不了筹码,反而会被反复“教育”。毕竟,中方给全世界的答案并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思路——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基础上,以实力赢得尊重,以合作破解围堵。就看印度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