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斑斓的盐湖宛如大地调色板,美不胜收。运城盐保中心供图


5月3日,游客在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游览。闫鑫摄


“五一”假期,盐湖景区“水上飞人”为游客表演飞天火壶。闫鑫摄

五月的运城盐湖,清风拂过22号堤埝的木栈道,远处中条山的黛色山影与湖面粼粼波光交织成一幅水墨画。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望盐湖,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如今,这片曾因工业开发而蒙尘的水域,正用一场生态“手术”重现活力。从堤埝整治到沿湖绿化,从水系治理到山体修复,随着一系列治湖措施有序推进,132平方公里的盐湖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诠释“还湖于民”的承诺。一幅中条叠翠、盐田流银、天鹅掠影的生态长卷,正在河东大地铺陈开来,擘画出山水城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站在22号堤埝的木栈道望去,曾经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运输道已变成蜿蜒19.5公里的“彩虹绿道”,市民李元昊每天都要在这里走一走、逛一逛。“以前盐湖就是个‘大车间’,现在它成了城市的‘后花园’。”随着绿道智慧工程实施完毕,盐湖从“生产岸线”回归到“生态岸线”。

运城用一组硬核数据丈量着盐湖近几年的蜕变:130公里堤埝完成生态修复,93万平方米边坡披上绿装,铺设14公里污水管网,西塬湖水体处理160万立方米,相当于填满640个标准泳池……山变青、水变秀、城变美,山水城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随着“退盐还湖”工程推进,盐湖的“呼吸”重新变得轻快,不仅被列入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曾经被化工污染逼退的200余种鸟类也得以重返家园。

去年冬天,250多只大天鹅在盐湖东侧振翅起舞,这个数字是前年的三倍,同时,火烈鸟、黑腹滨鹬等珍稀鸟类也连续到访。摄影爱好者王柳翊架着“长枪短炮”守候多日,终于捕捉到火烈鸟群现身盐湖的珍贵画面:“就像一片片粉色云霞掠过湖面!”

“目前盐湖堤埝修复二期项目已完成堤埝除险加固40.26公里,畦块清淤23.92万立方米。”项目负责人程凯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南北岸带生态廊道建设,实现堤埝健康度、水质参数、生物活动等要素的实时动态管理。

生态修复为盐湖注入活力,文旅融合则让其文化血脉重焕光彩。去年“五一”,运城获评全国最受欢迎小众旅游目的地第2名,今年“五一”热潮延续,盐湖景区接待游客超49万人次,跨湖大道006号灯杆、盐化工业遗址等打卡点热度“爆表”。

漫步盐湖景区,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的实景演艺《宋风·夜宴》再现“汴梁风物盛,池盐天下闻”的图景;蚩尤文化园内,远古部落生活场景与盐湖落日交相辉映;在河东成语典故园,生动传神的雕塑刻画出盐运之城的千年历史……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旅游形态在这片潋滟银泊中绽放华彩。

在解放南路,投资1.8亿元建设的七彩盐湖景区全面提升改造项目,将黑泥康养中心、盐疗科技馆等14个功能区域融入山水之间,游客在体验“五绝”养生项目的同时,还能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步产盐法的神奇魅力。

盐湖的工业遗产也在文旅融合中重获新生。原盐化四厂的烟囱被改造为“盐梦长廊”文化地标,斑驳的老厂房转型为“河东记忆”文创园。项目负责人王根红说,“盐梦长廊”的10公里廊道将串联起老厂房、盐运古道和四周景观,把盐湖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盐湖是文化旅游宝地,更是科研资源宝库。依托运城盐湖保护利用研究院,科研人员开展盐湖环境本底调查40余次,发现并命名“盐池运城杆菌”等16个新物种,推动卤虫高值化利用、黑泥化妆品研发取得突破,“黑泥密语”系列产品覆盖本地市场……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正将盐湖的生态基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主任李雪琴介绍,目前正推进盐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在生态维度构建“山水城”生命共同体,在文化维度解码“盐文化”特色基因,在功能维度打造“产城人”融合样板,让宜居与宜业宜游相得益彰。

初夏时节的黄河运城段,澄波荡漾处,12座钢铁长虹凌空飞架,融通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如飘舞丝带穿行于苍茫中条山与浩荡母亲河之间,将龙门古渡的雄浑、大禹渡的沧桑、风陵渡的浪漫串联成链,与七彩斑斓的盐湖共同勾勒出运城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壮美画卷。

黄河为运城留下345公里的蜿蜒岸线,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尤为重要。去年以来,运城同步推进总投资114.5亿元的87个“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汾河入黄口断面水质首达优良标准,黄河干流运城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数据显示,运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率居全省第一、全国重点城市第五,湿地面积和林木覆盖率分别位列全省第一、第二,为黄河流域的保护与治理交出一份硬核答卷。

依托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运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可玩可观可感”的全景式旅游体验。2024年全市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门票收入1.4亿元,新增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联动解州关帝庙、鹳雀楼、永乐宫等景点打造文化地标群,编排《梦境·西厢记》《宋韵·南风歌》等精品演艺……山水人文交织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在产业转型主战场,智能制造正重塑河东大地的经济版图。38家基础级智能工厂与8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如星辰列阵,彰显着发展质效的跃升。田间地头同样翻滚着创新浪潮。“南鱼北养”的试验,让大闸蟹、白对虾在黄河水滋养下成为“运城新特产”;受黄河水灌溉的“运城苹果”,以中国区域公用品牌十强之姿,引领32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稳居全省鳌头。

旅游公路车流如梭,绿茵湿地群鸟翔集,蟹肥果香富庶一方……河东大地正以山水为笔,续写着“黄河宁,天下平”的时代新篇。(记者郭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