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年中有2年是在当年的5月份公布养老金通知,所以本月传来好消息的可能性很大,各位退休人员可以关注人社部官方网站的讯息。与此同时,上海和湖北近期分别官宣2025年适当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让人们感受到了涨钱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养老金怎么涨?有几个原则,包括“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其中,“倾向中低收入人群”可能在今年的养老金调整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人社部门不止一次提到要这么做。
随着养老金调整模式的固定,各地方案一般会采取定额增加额、挂钩累计缴费年限增加额、挂钩月基本养老金增加额和高龄倾斜增加额几种方式结合的形式。
定额增加额无疑是最能体现调整倾向于中低收入人群的项目,毕竟所有退休人员,无论年龄和缴费情况,只要是在一个地区的都增加相同的金额。
比如,某地的定额增加额部分为每人每月加50元。张三月入6000元养老金、累计缴费年限为40年,这部分加50元;李四月入2000元、累计缴费年限为15年,这部分也加50元。
理论上来说,定额增加额越多、占全部增加额的比重越大,那么中低收入人群越划算,他们缴费情况较差的劣势不会体现出来。
四大调整项目都有占据一席之地,当定额增加额的比重提高后一定会有某部分的比重下降,会是哪部分呢?大概率是挂钩累计缴费年限增加额。
我不是拍脑袋得出这个结论的,而是近年来各地方案已经有了这种趋势。高龄倾斜增加额是照顾70岁以上退休人员的,本就带有倾斜、照顾性质,不太能调降占比;挂钩月基本养老金增加额可以同时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是用来“奖励”缴费能力强的退休人员的,也是鼓励在职员工重视日常缴费。
这么看来,只有在挂钩累计缴费年限增加额上做文章了,降低占比以留出足够的增长空间给定额增加额。
这种改变方式对累计缴费年限较长的人是不太划算的。比如,假设某地去年的工龄单价是1.2元一年,今年变为1元一年;对于40年工龄的退休人员而言,挂钩累计缴费年限增加额部分少加8元,而15年工龄的退休人员只少加3元。
难道缴费年限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了吗?
绝非如此,累计缴费年限越长,退休时核算出来的养老金越多,而养老金调整中的挂钩月基本养老金增加额与当下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是直接挂钩的。
比如,某地的挂钩月基本养老金增加额为在原本养老金的基础上调增1%,张三原来领取6000元的这部分可以加60元,李四原来领取2000元的这部分只能加20元。
张三之所以每月有6000元的养老金,与长缴费年限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在他的累计缴费年限达到40年甚至更长的情况下方能达到6000元;相反,李四月入2000元,说明他的累计缴费年限只是在15年至20年之间。
从中可以发现累计缴费年限长的优势不只是体现在挂钩工龄增加额上,在挂钩月基本养老金增加额也是能体现出来的。
因此,我们不能说长工龄的退休人员会在2025年的养老金调整中吃亏,只能说直接受益的部分少了,间接获益的部分不仅不会少可能还会增加。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 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