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兵纷女声”
家庭教育宣传周
每年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所在周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我们将在本周开展以“家教伴成长·润心护未来”为主题的家庭教育知识分享。
值此2025年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让我们翻开《小家烛火耀兵团——军垦家风故事》,了解一代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家风故事,看见家庭的力量如何铸就时代的脊梁。
今天为大家分享本书的序言,同时也是一份读后感,让我们以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叶文振老师的视角,回望书中那些“家庭之花”如何在大西北的土壤中破土、绽放。
盛开在大西北的文明家庭之花
——读《小家烛火耀兵团——军垦家风故事》有感
非常感谢中国妇女出版社廖晶晶总编辑的邀约,跟随文字、图片,走进时间的光影里。时空切换,那25个兵团军垦家庭温暖生动地在兵团大地如胡杨生长,如沙枣花般开放,烟火气里锅碗盆叮叮当当,回响心头。随着一页一页翻开他们的家风故事,我被深深地牵动着,心里一紧又一紧,感动在字里行间穿行,无限的敬意随着书页走向无数军垦战士和他们的家庭。
一代代兵团人接力屯垦戍边、一家家军垦人赓续家风建设,唱响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爱国爱家的时代交响曲,我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感谢你们用生命的力量、人生的精彩、家庭的幸福,生动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的重要论述精神。书中兵团人的家风建设实践不仅传承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而且呈现和提升了向上的家庭追求与高尚的家国情怀之间积极的双向互动关系。
这本关于军垦家风的故事集,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亲切,读来如同自己亲身经历的家庭生活一般。她展示了百姓家风的丰富性和多色彩,说明家家都有家风的格调、风景和力量,以及重视和实践家风建设所带来的家庭福祉。
如作为兵团人女儿的苏惠丽在病床上顿悟到,父母言传身教几十年的家风家教核心其实是一种深植于内心和骨子里的慈悲和悲悯,促使她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用真情和爱心温暖家人和他人;水库值班员刘四勇和妻子用勤劳善良的品质感染着孩子们,使他们在家庭的熏陶下明白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阿音格把父亲草克特格斯的“骏马要看一双眼睛,勇士要看走过的脚印”这句话牢记在心,父亲的一言一行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马献民20多年坚守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与沙漠抗争,从一个人种树到带动全家人,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子孙后代诠释了梦想、信念、奋斗、追求的理念,展现出一代兵团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留给子孙后代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军武的父亲和母亲整天为一家人吃饱穿暖而忙碌,没有刻意说过什么家训,也没有立过什么规矩,只是用扎扎实实的劳动、拼命地出力气干活儿为3个孩子树立榜样;老伴儿刘景好对坚守边防长达60年的魏德友说:“你守护着边境,我守护着你!”魏德友握着勋章对妻子说:“这枚‘七一勋章’上有你一半功劳,谢谢你无怨无悔的支持和陪伴……”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是兵团人用珍贵的生命书写、用漫长的人生来讲述,平凡中见深情厚谊,艰难中不失温暖和扶持,朴实中闪耀着人道和精神的光辉。家风,是用爱激发出家庭的无限生机,是用情让家庭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70年来,八千湘女、齐鲁女兵、上海支青、复转军人、援疆干部、大学生志愿者,义无反顾地加入建设新疆的洪流,从四面八方投身会聚兵团。”尽管兵团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差异性很大的原生家庭和个人背景,在各自家庭家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但这本故事集仍然深刻地揭示出关于军垦家风建设的一些重要共性和基本规律。
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是军垦家风建设的主旋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兵团人对家庭生活的渴望和期待,有着深厚的父爱子亲、母慈子孝、夫妻恩爱的家庭情结;都呈现出父辈的精神操守、追求境界和身体力行在家风内涵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稳定的对家风代际传承的影响和引领;都说明了家风建设事关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是决定家庭成员志向、品德及行为的价值准则与德行传承,有着重要的家风建设的正面示范性和带动性,即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主动参与其中,实现共责、共建和共享。
其次,家庭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对兵团人来说,家风建设通常和军风、时代之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打上了非常深刻的屯垦戍边的时代烙印。换句话说,军垦家风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部队风气和时代风气的双重助力。书中的这段话很感人,也很能体现家风和军风融合发展的特点:“在兵团很多人家里,都能见到这样一个玻璃相框,陈列着一些泛黄的黑白老照片——那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不难发现,照片上的男女多戎装打扮,他们是军人,粗陋的黄棉布,宽大的式样,竟也难掩青春风采。他们的眼神很特别,质朴、和善、坚毅;他们的笑更特别,向日葵那般,暖洋洋、金灿灿,浓烈到一直照进心底,敞亮无比——这,就是兵团人、兵团人家。玻璃相框,用镜头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兵团,一个时代的家事。它是浓缩的兵团家史,连接着爱情、亲情、友情,延续着血脉,传承着文化,成为兵团人精神聚合、情感交汇的圣地。”
就像草克特格斯的爷爷主动坚守在边境线上巡逻护边,此后,父亲和草克特格斯一家先后接过护边接力棒,和边防军人共同守卫在苏木拜河边,履行兵团人的职责使命。“‘家就是执勤站,我要像格登碑那样永不换防。’为了这个‘家’,草克特格斯夫妇倾尽全力,人们亲切地把他们的家称为‘格登山下夫妻哨’。”还有“在电视上看到战友们登上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王有义激动得涕泪横流,一边哭一边说道:‘看到国家这么强大,我们一辈子守在沙漠,值了!’”真是军风就是家风,家风体现军风,二者之间形成一个内化的积极互动。
最后,家家都可以通过家风建设的努力强化家国情怀和产生外化效应,为整个社会的家风建设和家庭稳定,为更好地担当起屯垦戍边、西北发展的时代责任作出贡献。如“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就是几代兵团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刘四勇家五兄弟能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扎下根、留得住、干下去,成为建设兵团的新生力量的初始动力。
又如,躺在医院病床上的马献民反复叮嘱大儿子马存富:“我如果不好了,植树治沙的事得干下去。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就是沙漠中那片树林,你要看得好好的。”就这样,“活着要为家庭,更要为社会做点儿事”的家国情怀,成为马存富继续坚守在治沙路上的坚定信念。12岁的马金来说起和爷爷马献民一起植树造林的事,特别骄傲,“从我8岁那年春天开始,就和爷爷一起种树,为沙漠披上绿装”。还有杨辉的故事也十分感人,“从我记事开始,家里总是不断地来客人,大多是从四川老家来新疆打工的老乡,不管何时来的,也不管来了多少人,来了父亲就忙着帮他们找活儿干。有一次,家里一下子聚集了30多个老乡,刚开春,新疆还是冰天雪地,父亲赶忙给他们找住处。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这可忙坏了当‘后勤部长’的母亲,磨面、蒸馒头、煮米饭,生怕人家吃不饱,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父亲常对我说,一定要尽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父亲的鼓励和影响下,我逐渐形成了热心助人的性格。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我总是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让我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特别是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马军武时,对他连声称赞,马军武坚定地回答“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用忠诚践行“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被赞誉为兵团“戈壁母亲”的金美丽,“退休后的数十年间,积极投入宣讲工作,传承兵团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她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化解邻里矛盾;她注重子女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金子般的‘美丽’效应被广泛赞誉”。这是多么饱满的家国情怀和多么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啊!家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这样被具象化和形成全社会共识的。
同时,我以为这本故事集还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家风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价值。从理论视角来看,它不仅丰富了对家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点的认识,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解,而且有力地回应了持悲观论、无用论观点的西方学者对家庭未来发展的质疑,从家庭现实运行和具体生活中呈现出中国家庭发展的蓬勃态势,大大提振了对家庭未来的民众预期和社会信心。
从政策角度来看,它提出了应对家庭时代挑战的中国方案,那就是从家风建设着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引入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男女平等先进意识,发现和推出更多像兵团人军垦家庭一样的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分享和推广他们行之有效的家风建设理念和经验,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形成。
借这篇文字,我们还要感谢兵团妇联、兵团作协既有高站位又能接地气地组织了这本故事集的采写和出版,把兵团军垦家庭的幸福与美好呈现给全国人民,放大其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同时还希望,能把这些美丽家庭的代表组织起来,到全国各地宣讲,更加近距离地分享和交流他们的家庭幸福和家风建设经验;从中选取一些家庭故事进行媒体深度再采访、影视创作和衍生制作,引领社会舆论、融媒体和影视市场对家庭题材产品的宣传评说与艺术呈现;通过与妇女学界的合作,对这些家风建设故事进行更加深入的多学科融合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经验总结与挑战应对相结合、中国方案与西方互鉴相结合的角度,更好地把这些军垦家风故事转化为家庭理论发展的实证支持和家庭政策设计的现实参考。
再一次向军垦家风故事的原创家庭表达敬意,向采写作家集体表示感谢!
是为序!
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叶文振
愿每一份“小家”的烛火,都能在祖国的星河中熠熠生辉;愿每一次亲情的传递,都能成为民族精神的永恒注脚。
“一代代兵团人接力屯垦戍边、一家家军垦人赓续家风建设”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信念,让“家庭之花”永远盛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本文来源:中国妇女出版社
编辑/王萌 责编/曹艺丹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