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中国人在短短5天的时间里又创造了“一点奇迹”。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五一假期5天全国出游人次达3.14亿,同比增长6.4%;

国内游客出游总消费高达1800多亿,同比增长8%。

得益于国人强大的消费能力,国内旅游业和餐饮业在五一假期狠狠地赚了一波,然而这其中却有个例外,那就是曾经爆火的农家乐。

四川成都三圣花乡曾聚集数百家农家乐,过去节假日车水马龙,一座难求,不提前预订就要排队两小时。

但如今,不少农家乐老板只能独自面对空荡荡的餐厅,即使推出“消费满200送一只土鸡”的促销活动也无人问津。

都江堰景区旁的农家乐,往年五一爆满的停车场,2025年也空了大半。



鱼塘边虽挂着“野生河鲜”的招牌,但游客更愿意去三公里外的网红咖啡馆打卡。

从一座难求到无人问津,农家乐到底是咋了?



提起农家乐,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现代休闲娱乐方式,其实严格来说,农家乐是古人“玩剩下的”娱乐活动。

清朝有个叫袁枚的诗人,堪称“大清农家乐”的形象代言人。

袁枚人到中年无比叛逆,他十分崇拜偶像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人生态度,于是向领导递交了辞职信,过上了放荡不羁的退休生活。

袁枚本想把自己的小园子修缮一下用来养老,可他很快就想起来自己为官清廉,不贪污不腐败,赚得那点死工资根本就不够修园子的。

但车到山前必有路,袁枚很快就想到了一个赚钱的好办法。

因为这个园子以前是曹雪芹家的宅子,袁枚于是借此大做文章,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来参观。

在成功吸引到第一波流量后,袁枚随即将园子剩余的田地、山林、池塘租给周围的老百姓,让他们种植瓜果蔬菜,自己没事儿就收点租金。

在农民们的努力下,园子没过多久就呈现出一派纯天然的田园气息。

打造出田园IP之后,袁枚趁热打铁请来江南名厨,推出各种美味菜肴,对外宣传“小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吃不到的”,吸引了一大批馋嘴猫前来就餐。

之后,袁枚又利用自己在文坛的名气给人题词作诗,很快就把园子打造成了“大清网红农家乐”,很多人都想前来一睹风采。



靠着这波操作,从此世间少了袁大人,多了一个袁大老板。

在金钱的滋润下,袁枚每天游山玩水活到了82岁,临死前留下了两万两白银和无数珍贵的藏书字画。

3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靠着农家乐实现了财务自由,然而到了今天,中国经营农家乐的老板们,却赔得叫苦连天。

在弄清楚现代农家乐是怎么没的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它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第一家农家乐,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的“徐家大院”。

上世纪80年代,农科村是卖花卖树的苗木基地,经常有外地客商来此采购。

1986年,村民徐纪元敏锐地发现,客商们在村子里吃饭住宿都不太方便,于是他在自家院子里推出了“免费食宿”服务,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落脚。

看到生意有起色,徐纪元灵机一动,把吃饭住宿从免费变成收费。

徐纪元推出的“每人每天35元包吃住”服务,实际成本只要8-10元,利润一下子就出来了。

在徐纪元的经营下,徐家大院很快就火了。

2002年,徐纪元投资200万把自家农家乐升级成“五星级乡村酒店”,不仅扩大了产业规模,还让农科村有了“农家乐第一村”的美称。

在徐纪元的带领下,农科村90%的农户都开起了农家乐。



农科村的人脑子活络,大家想出了各种赚钱的点子,有人主打盆景园林,有人专做特色美食,还有人搞亲子活动,逐渐形成了“一户一品”的特色。

在村民们的努力下,农科村的农家乐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整个村子靠着做农家乐生意收入过亿。

农科村的成功,让很多人看到了农家乐市场存在的巨大潜力:

原来,一个院子、一块招牌、几个灶台、几间屋子、几 把椅子、几张桌子,就可以创造上亿的收入!

此后,全国各地都开始兴起农家乐,其中以四川、湖北、重庆农家乐数量最多。

这些农家乐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大都建在距离适中的城乡结合部,既方便城里人来乡下放松,也方便他们当天赶回去,娱乐工作两不误。

另一方面,农家乐的空气必须要清新,这样才能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菜品住宿方面,早期农家乐还是极其在意自身口碑的:

菜是自己老板亲自去地里挖的、鸡鸭鹅鱼都是现杀现吃,当着顾客的面做好端上来的、房间更是打扫得干干净净,连一根头发丝都找不到。

十几年前,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都市白领的压力也非常大,风景秀丽、服务质量高、兼具原生态的农家乐,就成了他们的“心灵寄托”。

都市白领们的压力,养活了一大批农家乐,跟多踩中时代风口的农家乐老板不费吹灰之力就净赚千万甚至上亿。

比如,北京郊区某民俗村的农家乐,凭借着靠近北京市区交通便利、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等优势吸引了大量顾客,最火的时候需要提前一周预定才行。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2025年的农家乐已经成了餐饮界最惨的存在之一。



据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超过8.4万家农家乐关闭。

清明假期期间,传统农家乐空置率达63%,美团平台“农家乐”关键词搜索量同比暴跌45%。

农家乐为啥不火了?

首当其冲的原因大家肯定都知道,那就是“网红化”“同质化”太严重。

在人人都想“搞特殊”的时代,农家乐那套传统的住农家院、打麻将、钓鱼的套路,早就已经过时了。

一些农家乐为了吸引游客,会盲目跟风当下的网红元素,比如打造网红打卡点、设置流行的游乐设施等等。

然而,“网红风”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贬义词了,很多农家乐网红化的下场就是关门大吉。

农家乐走向没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太想赚快钱了,以至于把顾客当成“傻子”宰割。

2018年6月15日,有游客向三亚市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投诉,称在三亚金海岸渔村农家乐吃海鲜时,店家在公平秤上动手脚,虚加海鲜重量。

经调查,该饭店负责人和过秤人员对自己的诈骗行为供认不讳,公然承认了自己就是想以最低的成本挣客户的钱。



有些农家院更是脸都不要了,居然跟顾客玩起了“阴阳菜单”。

龚先生带着朋友途经昌赤路,其间在一家农家院就餐,当时服务员向他们推荐了红烧牛肉、野菜烩等菜品。

本以为这些菜贵不到哪去,但结账时大家都傻眼了,野菜烩158元、红烧牛肉198元,四个人消费近千元。

有这些钱,去大酒店饱餐一顿岂不美哉?

除了宰客,很多农家乐的厨师水平参差不齐,做出来的菜品是咸是淡完全看人品,让最后顾客吃了一肚子气钱还没少花。

还有一些蛮横的农家乐老板,甚至在店里养着打手,不允许顾客对自家的菜品发表任何意见,顾客不给钱就别想走人。

更让人无语的是,当年的农家乐老板都是自己挖野菜,亲自给顾客准备食材,现在可倒好了,随便去市场上买只鸡,再弄点茄子土豆,就敢自称“农家乐”了。

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农家乐的重灾区。

有网友分享在某农家乐吃饭时,发现端上桌的菜里竟然有一只小飞虫,瞬间没了食欲;

还有人在农家乐吃饭时,看到农家乐厨房和卫生间同在一处,厨房地面污水横流,异味扑鼻,卫生间的手纸也被扔到了厨房,四处堆叠脏乱不堪。

如此混乱的景象,让消费者对农家乐的好感度直线下降,一个厕所和厨房通用的农家乐,能是正经农家乐吗?

其实,农家乐本质上是一个消费频率低、淡旺季分明的行业。

但农家乐单次收费高,如果其服务态度和各方面品质都跟上的话,顾客也是不会在乎花多少钱的,因为他们来农家乐要的就是一种体验感。

可很多农家乐早就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把眼睛都盯在了顾客的钱包上,还拒绝给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这简直就是舍本逐末。



既然如此,顾客又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钱去买罪受呢?难道和农家乐同等价格的豪华大酒店、西餐厅不香吗?

目前,农家乐只有积极转型,才能挽回顾客伤痕累累的心。

在溧水,龙吟生态园从最初的农家乐餐厅转型为综合性休闲农业基地。

近年来,龙吟生态园建立了农耕园、就餐区、露营区等多个场地,并承包了当地茶园、稻田和果园,面积逐步扩大到500亩。

平日里,生态园主要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和各类公司团建活动,最多的时候单日接待游客可达1700人次,也算是农家乐里的“幸存者”了。

在南京等地,还有一些农家乐尝试将浓郁的咖啡和田园风格的农家乐相结合,创建以田园风光为主,辅以现代咖啡文化的新式农家乐模式。

这条路线目前还算走得通,很多都市白领和大学生都纷纷来此,享受“土洋结合”的新式农家乐。

由此看来,农家乐未来可以走的道路还有很多条,只要它们不把眼睛盯在顾客的钱包上,就有再次兴起的可能。

参考资料:

1、央视新闻:书名号《同比增长6.4% 今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

2、大众投资:《当“爆改”的风吹到了农家乐》

3、特别关注:《曾经风靡一时的农家乐为何门庭冷落》

4、餐饮行业观察:《从风光无限到颓势尽显,农家乐变革已迫在眉睫》

5、南方出版社:《和古代学霸握个手:袁枚.清朝高端“农家乐”的创始人》

6、餐创指南:《倒闭近9万家,红极一时的“农家乐”笑不出来》

编辑:一乙木

作者:TWYMG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