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整版文章《中国李庄:一座千年古镇的抗战、文脉和风骨》,瞬间刷屏,许多人惊呼,中国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地方,简直就是古镇里的“扫地僧”!

中国有很多著名古镇,如丽江、乌镇、阆中、凤凰、平遥,它们或者自然风光绝美,或者历史底蕴深厚。不过,倘若要选出一个可冠以伟大二字的,毫无疑问,非李庄莫属

李庄是谁?打开岱峻老师的巨著《发现李庄》,一幅震撼人心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1940年,以百余位“教授中的教授”领衔,中国最顶级的学术机构和大学,如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等,肩负着文化赓续的重大使命,迁徙至四川宜宾李庄镇。从此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成为华夏文脉所系、国运所系。

李庄,文化抗战的典型代表


谈起抗战,人们都会想到推动胜利的三方力量:国共双方,以及以美苏为代表的援军。但《发现李庄》给我们展示了另一股决定性力量,这就是一直被忽视、却极为重要的文化抗战。

勘定国界:

抗战之前,中国并无明确国界,导致日本妄言“中国无国境,不配称国家”。中研院史语所人类学家吴定良等人,用生命做代价——学者陶云逵因身染疫病不幸去世——勘定出精准边界。与此同时,同济大学测量系用最短时间,绘制出中国首套现代地图及几百幅地形图。

赓续国史:

陈寅恪说“国可破,史不可断”。“大东亚共荣圈”就是以“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为理论支撑。史语所所长傅斯年挑灯夜写《东北史纲》,用无可争辩的史实证明东北自古属于中国。甲骨文权威董作宾埋首于甲骨之中,完成“抗战八年第一书”《殷历谱》,为中华民族上增信史八百年。考古学者夏鼐于西北风沙中磨就数十篇论文,将“中华文化西来说”一点点碾碎。


▲1931年,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在安阳小屯村进行考古工作

建构国族

“非汉语语言之父”李方桂,首次将民族方言纳入国家语言体系,远征军正是凭借这项研究,建起民族沟通网络。人类学家芮逸夫,用一系列文章如《中华国族解》、《中华国族的支派及其分布》,建构了完整的中华国族理论框架。

要赢得战争的胜利,除了军事、钱粮,更需要一种能把四万万同胞凝聚起来的文化认同。抗战之前中国并非现代国家,“中华民族”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正是在李庄学人的努力下,“中华民族”的概念被普及,各民族形成从未有过的共同体意识,并成功从传统国家转型,在世界舞台上首获平等地位。

李庄,学术救国的杰出典范


一个被傅斯年称为“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却与成都、重庆、昆明并列为四大文化抗战中心,并被世界冠名“中国李庄”,皆因李庄的学人,用全部身心,打造出迄今唯一可以平视世界的中国学术高光时刻:

被国际学界誉为“上帝之手”的童第周,在破庙中用一架举债而来的二手显微镜,让中国克隆学领先世界三十年,英国学者李约瑟连声惊呼“不可思议!”

中国敦煌学之父向达,抢救经幢、发掘残经、发奋著述,以孤勇者的姿态,一举打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窘境;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以深厚学识和精湛手法,多次主持发掘安阳殷墟,被世界誉为“文明史上最重大发现之一”;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一个患有严重的脊椎病,一个患有严重的肺结核,二人在一支体温计都买不起的困境中,合力破译了建筑界天书《营造法式》,完成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却出手即巅峰的《中国建筑史》。

在远征军需要“文化兵”的抗战最胶着之际,同济大学创下全国高校参军人数最高纪录,不仅有“博士参军第一人”杨宝林教授,更有学生为通过体检,直接背下整张视力表。


“抗日救国不是口号。敌人的强不是一方面的,兵与敌兵对抗,农与农抗,工与工抗,商与商抗,所以中央博物院要与东京博物馆抗。我们不要问第一线的将士抵抗得了敌人吗?我们要问我们的学术抵得过敌人吗?”中博院筹备处主任李济,为“抗日救国”做了最深刻的分析。

岱峻,发现李庄的第一人


新华社文稿让李庄名动天下,但李庄往事的第一发掘人,是《发现李庄》的作者岱峻。

当年的天地玄黄,让李庄的故事被最终湮没。2000年,第一次来到李庄的岱峻,为这里的凋敝流下泪来。他打听中研院,村干部笑他,“中央的人怎么会到这里来?”

那一刻,他决心要写李庄。2001年,他用冲天一喊,让李庄从规划中的工业场站走向旅游开发;2004年,第一版《发现李庄》问世,李庄五十年后“重出江湖”,成为旅游名镇。

然而,岱峻很快收到大量来自李庄学人之后的信函,综合起来是这样一种声音:李庄是一部更丰厚更深刻的书,30万字远远不够......

岱峻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他终究选择了这条路,从此他再未“走出李庄”。他找到更多李庄学人家属,一个平均八十多岁的庞大阵容,让他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他还要和体力赛跑,重走学者的治学路线,以更好地进入语境;他更要和智识赛跑——只有通过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才能理解李庄学人所思所为,处理好笔下各种复杂的关系。


▲2004年,岱峻赴京拜访梁思永先生遗孀李福曼老人

经济学家张维迎回忆道:一次“发现中国”之旅,“岱峻老师讲故事特别精彩。还有一点不可思议,就是他常常引用哈耶克等人的理论,而且非常正确,非常圆融,属于信手拈来。”

考古学家许宏则说,“岱峻已经是我们考古学门的人。”岱峻不仅能熟练使用洛阳铲,还亲手发掘过三千多年前一座瓮棺。

历史学家、史语所第十任所长王汎森说,在对史语所档案研究利用方面,很难有人能超过大陆来的岱峻。

2023年,终极版《发现李庄》问世,这不仅是李庄,根本就是一部百年中国史,张维迎老师很早就感受到了这一点:“那次活动主题是发现中国,但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却是岱峻以一己之力发现了李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现中国。


什么叫一己之力?二十多年来,他没有政府的项目资金,没有大学的课题经费,也没有企业或民间机构的赞助,他只想踏踏实实写好一部书,把它写透。

从第一次走进李庄,23年过去了,新版超出第一版100万字。但它增加的何止是文字?它是当年李庄学人的无限寄托,是李庄后人饱含深情的牵挂,是岱峻的整个后半生。

历史学者袁庭栋说:“了解抗日战争要了解两个庄,军事上的台儿庄,文化上的李庄。”台儿庄大捷戳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扭转了国内外形势;李庄则告诉我们,国家建设,根本上靠的是文化认同。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世界似乎又陷入不同力量的对抗之中,如果历史真的又走到十字路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文化认同,铸造什么样的国家意识?李庄的故事,能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为此,店长荐书诚挚推荐岱峻老师这部23年心血之作——《发现李庄》三部曲珍藏版,典雅素朴的函套,真挚严谨的内容,更珍贵的是,我们有幸获得已年过古稀的岱峻老师亲笔签名+钤印,让这套可以流传于世的书籍更具珍藏价值。感兴趣的书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添加:Leonardo201031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