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吗?
来自阿尔巴尼亚、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的陆海燕表示,“以前我是这样认为的。后来我在上海历史博物馆担任导览员时,才发现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
陆海燕分享她对上海的城市记忆。阮佳雯 摄
上海,许多人眼里充满现代气息的、繁荣的年轻城市,也有过漫长的“前世今生”。这些城市记忆,都被上海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记录了下来。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71座。以2024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480.26万计,每14.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6月14日则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两大文博节日来临之际,上海以“深挖文物价值、创新时代表达、全民参与传承”为主线,围绕“守沪文脉,创享未来”主题,推出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之旅。
5月16日下午,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上海主会场活动暨文化遗产季启动仪式在徐汇区徐家汇书院举办。
两大文博节日联动,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
2024年,全市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949个,共接待观众4086万人次,相比2023年增长31.9%,创历史新高。上海正以“大博物馆计划”为引擎,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并在赋能城市发展、美好生活、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当“国际博物馆日”邂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即将开展一场“沉浸式”文旅盛会。5月16日至6月30日期间,全市各博物馆、各区文化和旅游局及相关主体将推出展览、乐游、市集、美育、演艺、微拍等六大板块主题活动,包括80项主题展览、百余场线上线下特色主题活动,涵盖知识竞赛、互动体验、音乐演出、文创市集等多元形式。同时,145家博物馆、73家美术馆将在5月17日至5月19日实施减免费开放。
线上,市民可以通过大众点评平台参与“守沪文脉,创享未来”文物探寻行动。“守沪文脉”上海文化遗产主题游地图也将发布,这份地图涵盖热门文物建筑、博物馆、历史街区等,并规划了红色记忆、博物致知、寻根溯源等8条寻访线路,搭配数块文化地图拼图。依据该地图,市民游客可以探索历史记忆,开启“穿越时空”的文化解码之旅。
线下,首届“申活集”文物文创巡回市集亮相,上海多家博物馆、美术馆、老字号、文创企业纷纷参与其中,集文创销售、教育体验、艺术展演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互动式体验。记者了解到,首场市集于5月16日至5月18日在徐汇区徐家汇书院广场举办,后续还将在黄浦区思南公馆、杨浦区大学路和虹口区今潮8弄等地接力登场。
分享“上海记忆”,勾勒城市文脉画卷
“在上海‘City Walk’时,能发现这座城市许多不为人知的小秘密。比如一些古老建筑的细节、弄堂里的小故事。在广为人知的摩天大楼之外,上海的这些细节也很有魅力。”
本次文化遗产季启动仪式上,来自法国,目前在上海创业的乐盖曦分享了她对上海的记忆。“街边的小店、井盖上的字,都是上海城市文脉的一部分。”
乐盖曦分享她对上海的城市记忆。阮佳雯 摄
因为被“上海城市文脉”深深吸引,乐盖曦留在这里十年之久,创立了一家做“city walk”的公司——亓门文化,希望能带更多的人感受上海的历史人文韵味。
谢静,一名俄语导游,也是徐汇“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红色宣讲团的讲解员。谈起对“守护城市文脉”的理解,她表示,“比如我去过的徐光启纪念馆、上海公安博物馆……每一个场馆都有它独特的故事、独特的价值,在我给市民游客面对面讲解这些故事的时候,能让讲者与听者一起,找到城市的精神共鸣,这就是一种传承城市文脉的方式吧。”
参与志愿服务的这些年,谢静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团队,“守护文脉不仅是留存,也是开拓。”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城市文脉的守护与传承焕发出新的光彩。
谢静分享对传承城市文脉的理解。阮佳雯 摄
人工智能进博物馆,数智共创文博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为紧扣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本次启动仪式设立了“人工智能×博物馆:数智共创博物馆未来分享会”环节。同时,市文旅局发布了首批全市智慧化展示体验项目推荐名单,精选涵盖数字展览、AR互动、元宇宙体验等前沿技术应用的30项智慧化项目。上海博物馆线下“山水江南”数字展、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推出的沧海云帆AR元宇宙特别体验、上海天文馆“穿越星河”XR沉浸式天文科普体验等一系列项目,通过科技赋能,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数字文化产品,为市民和游客打造兼具科技感与文化底蕴的文旅体验,推动传统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前沿技术走入文博领域,博物馆如何思考和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针对这个问题,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展示了新兴技术在上海博物馆中的应用。陈杰表示,2024年上海博物馆的观众总人次达到658万。游览人数增多,馆内管理的需求自然相应提升。“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我们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来重构博物馆的叙事方式、服务模式和运用逻辑。”
陈杰分享上海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阮佳雯 摄
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介绍,“上海玻璃博物馆NXT”元宇宙项目已经于2023年启动,通过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和AI技术,为使用者带来高度自由和创造性的互动体验。
“AI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观展关系,从被动观察到智能交互。”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柴秋霞指出,AI驱动的博物馆展示,可以通过智能内容创作,使展览更具有沉浸感。同时,AI大数据分析功能又为游客提供了个性化展览路径和导览服务。
面对科技不断革新的当下,文博领域如何适应变化?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廖燕灵表示,“应依托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文博领域的应用,打造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塑造新型体验方式,让文博场馆成为文化传承领域创新的引领者。”
原标题:《博物馆焕发新生机,两大文博节日将至,上海推出沉浸式文旅体验活动》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君娜 阮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