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的风掠过辽河三角洲,

将千年文明的碎片洒落于

这片冲积平原。

顺着历史潮痕回溯,

散布城中的博物馆,

正静静诉说着地域历史的脉络。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

探寻这些文明坐标,

聆听城市与时光的对话。

烽火台边:解码城市基因


盘锦市博物馆。记者 虞伟 摄

盘锦市博物馆位于兴隆台区明代烽火台旧址,复建的砖石虽已斑驳,却依然是“兴隆台”的精神象征。地处辽河三角洲中心,盘锦凭借“最北海岸线”的独特区位,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8处史前遗址沿河流潮沟分布,展现出先民依高岗坨地形成部族村落的生活图景。从红山文化彩陶片到明长城遗址,从甲午战争烽火到抗日义勇军足迹,这片土地处处藏着文明演进的密码。

该馆以编年史为明线、辽河变迁为暗线,设史前至秦汉、魏晋至辽金元、明清、现代、当代五个单元。从红山文化彩陶片到民俗纺车,从新石器时期的海河滩涂到盘锦建市后的辽河口地域文化,通过文物与图片,全方位呈现盘锦的发展历程。

其中,辽代铜鎏金“汧王之印”最为引人注目。九叠篆与契丹文在阳光下交织出神秘图案,让人不禁联想到耶律宗德治理水患时的坚定身影。元代孔雀蓝釉罐上的铁彩龙凤,则见证了西亚制瓷工艺与中原文明的交融。这些文物并非静止的展品,而是文明长河中的航标,清晰展现了盘锦从潮滩渔猎部落发展为海河文化枢纽的过程。

楹联墨香:丈量文化纵深


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

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位于兴隆台区辽河文化广场北侧,是国内唯一以楹联书法墨迹为收藏主题的博物馆群,这里汇聚了5000余件楹联墨宝,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从康熙、乾隆等皇室御笔,到黄宾虹、曾国藩等名家真迹,共同构成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楹联艺术宝库。

当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的大门缓缓开启,步入主馆,一楼的“清代学者展”以《清代学者象传》为灵感,精心陈列着纪晓岚、刘墉、林则徐等学者的楹联真迹。展厅中央,螺旋上升的圆柱步梯直通二楼的“皇家气象”爱新觉罗氏楹联书法展。一幅气势恢宏的“寿”字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其字形饱满、笔力雄浑,传递着跨越时空的祥瑞之意。

一二三四号馆,从崔志安艺术馆的大写意花鸟,到马秉枢笔下的辽河风光,不同展馆犹如文化棱镜,折射出盘锦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在五六号馆的“济济一堂”中堂展前驻足,欣赏不同时代书法家对辽河精神的笔墨诠释,这些楹联不仅是文字艺术的呈现,更是这座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

辽河岸边:重续民俗血脉


辽河民俗博物馆。

踏入盘锦辽河民俗博物馆,仿佛翻开一本立体的民俗长卷,全景式感受辽河两岸的百年风情。主序厅里,一副带着岁月痕迹的锔匠挑子静立其间,仿佛下一秒就能听见“锔盆锔碗锔大缸”的旧日吆喝,那斑驳的油垢里藏着辽河沿岸“惜物”的生活智慧。

一层文创空间里,文化创意衍生品、非遗工艺品、精美图书与民俗品巧妙陈列,让传统民俗符号以新颖的形式触手可及。

二层体验专区内,省级非遗项目“辽河口渔家菜”的魅力扑面而来。古建风格的装修搭配随处可见的辽宁饮食老物件,开放式菜品加工间里,非遗传承人烹饪地道美味,与窗外投影的船工劳作场景交织,带来味觉与视觉的双重沉浸体验。

三、四层展陈区域中,三层主展区“辽河民俗文化展”系统呈现地域特色藏品,临展厅空间灵活,可承办器物、书画等多元展览;四层“辽河口渔家菜专题展”以实物与图文结合的方式,全景式呈现盘锦饮食的演变历程。

五层多功能活动区里,非遗文创制作、研学体验、民俗故事会等活动轮番上演。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让民俗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生活中的鲜活基因。


目前,

我市已完成4家博物馆的审批登记,

包括1家国有和3家非国有博物馆。

穿梭于盘锦的博物馆间,

看到的不仅是文物陈列,

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成长史。

这些博物馆并非历史的“冷藏室”,

而是文明的“发酵池”。

这或许就是博物馆的意义:

让消逝的时光可触可感,

让文化根脉在当代社会茁壮成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