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郎西
编辑|夜郎西
审核|烨 Lydia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日晞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东京深夜的写字楼曾以彻夜通明的灯光闻名全球,那是“过劳死”时代的集体墓志铭。
但十年后的今天,日本年轻人正用准时下班的背影,书写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从企业跪求毕业生入职,到职场人理直气壮拒绝加班,这场逆袭的背后,既是人口断崖倒逼的生存法则,更暗藏着一代人觉醒的生存智慧。
当中国年轻人深陷“内卷即正义”的困局时,日本的转身或许能让我们看清:真正的进步,始于普通人不再甘当时代的燃料。
日本劳动改革的底层逻辑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虚幻繁荣下,打工人的生存困境被华丽的GDP数字掩盖。
1987年东京某企业员工猝死案揭开日本"过劳死"时代的残酷面纱,病历本上密密麻麻的诊疗记录与项目进度表并置,成为那个时代最刺眼的注脚。
这场无声的死亡接力,最终推倒了日本职场变革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90年代泡沫经济崩塌后,日本坠入"失去的二十年"深渊。
企业为断臂求生掀起裁员潮,幸存者被迫接受"能者多劳"的畸形逻辑——某制造企业曾创下"单月加班207小时"的变态纪录,管理层竟将此标榜为"企业忠诚度考核标准"。
这种将生命异化为KPI的价值观,直接导致自杀率攀升。
30-40岁青壮年群体成为过劳死重灾区,东京地铁站里随处可见的"请勿卧轨"警示标语,成了那个时代最黑色的幽默。
民间社会的自救觉醒进一步推动变革。
1988年,法律界与医学界联合发起"职场过劳援助专线",用专业力量为受害者家属撕开企业封口令。
这场静默的抗争持续二十六年,终于在2014年迎来历史性突破——《过劳死预防对策推进法》正式实施,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将员工健康权置于经济增长之上。
2015年,日本电通公司24岁新人高桥茉莉因过度劳累跳楼自杀,这个血色事件撕开了“加班文化”的遮羞布。
但真正让日本年轻人按下暂停键的,不是舆论谴责,而是两记政策重拳:
第一拳打在法律层面。
2019年《工作方式改革关联法》强制规定月加班不得超过45小时,违规企业将被公开“点名批评”。
配套的“离席管理APP”实时监控工位,下班后工作邮件自动拦截,让“隐形加班”无处遁形。
第二拳砸向企业基因。
优衣库母公司率先宣布“18:30关灯断电”,索尼推行“周五17点全员撤退”,连黑松啤酒都打出“加班是浪费生命”的广告。
当头部企业开始用“不加班”争夺人才,中小企业只能被迫跟进。
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是日本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重新定价。
当生育率跌破1.3,企业突然发现:继续压榨员工=加速劳动力枯竭=集体灭亡。
于是,有公司为准时下班员工提供额外奖励,也有公司推出"不加班日"可兑换主题公园门票。
曾经求职者挤破头想进的行业,如今人力资源部门正主动提供优厚年假,将应届毕业生视为亟需挽留的稀缺人才。
当日本社会还在为过劳死改革时,另一场危机也悄然降临——生育率持续跌破警戒线。
2023年,日本总生育率仅为1.2,22岁人口较20年前减少一半。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逆转,彻底颠覆了职场权力结构。
企业突然发现,曾经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变成了稀缺品。
为争夺有限的年轻血液,日企开始比拼带薪休假天数、育儿假覆盖宠物、甚至推出“叛逆员工保护制度”。
日本金融业将新人起薪上调2300元,游戏行业加薪幅度达27%,多家大型商社推行"晨间弹性工时制"并设置晚八点强制熄灯机制。
这些举措并非单纯福利升级,而是企业面对劳动力断崖的生存策略。
一咨询机构调研显示,东京23区企业招聘难度较五年前激增3倍,与其说是企业主动关怀员工,不如说是市场规律倒逼资本让渡权力。
更深刻的改变发生在代际价值观层面。
平成世代目睹父辈“昭和男儿”为工作牺牲家庭、健康却未获回报后,集体转向“佛系生存”:不买房、不婚育、拒绝加班。
这种“躺平”看似消极,却形成强大的议价权——当企业发现“画饼奋斗”无人买单,只能拿出真金白银和假期福利。
中日镜像
中国的内卷困局与日本形成微妙对照。
在仍然充沛的劳动力市场中,“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仍是许多企业的底气。
但危机已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2023年中国生育率1.09,青年失业率波动,职场代际冲突愈演愈烈。
日本经验表明,人口结构变化会重塑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则。
当企业开始为招不到人发愁,才会真正重视员工福祉;当年轻人数量跌破临界点,“躺平”才能从消极抵抗升级为议价筹码。
但中国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既要维持经济增长动能,又需化解系统性内卷压力。
看到日本经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抄作业”。
但中日国情差异,决定了照搬行不通:
文化基因不同。日本“耻感文化”让员工敢用“不加班”维护尊严,而中国“面子文化”让多少人宁可熬夜也要在朋友圈晒加班照?当某大厂员工因准时下班被领导约谈,说明我们的职场伦理尚未完成现代化转型。
政策工具箱差异。日本能通过“离席管理APP”强制下班,但在中国,这可能被解读为“监控员工”。没有法律背书的技术手段,终究只是花拳绣腿。
人口结构倒逼力度不同。日本生育率暴跌十年后的改革窗口,中国可能只有五年。当我们的总和生育率跌破1.0时,再谈改革恐怕为时已晚。
但日本经验或许仍能给我们三把钥匙:第一,用“生育率”倒逼政策改革,把人口危机转化为改革杠杆;第二,用“企业评级”绑定加班时长,让ESG评级加入“员工幸福感”指标;第三,用“灵活就业”重构劳动关系,让零工经济成为内卷缓冲带。
从“社畜”到“香饽饽
日本变革最深刻之处,在于完成了职场权力的代际转移:
过去,企业掌握绝对话语权。
终身雇佣制下,员工是“公司财产”,加班是“忠诚证明”。
现在,年轻人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他们用“炒老板鱿鱼”威胁企业改革,用“不婚不育”逼政府让利,甚至创造出“辞职咨询师”这种新职业——专门教人如何优雅离职并拿到补偿金。
这种权力转移的背后,是日本社会对“人力资本”的认知升级。
当企业发现,培养一个能准时下班的高效员工,比压榨三个过劳员工更划算时,整个社会的生产函数就被改写了。
如今日本企业招聘广告上,“不加班”成了比“高薪”更有吸引力的关键词,这正是年轻人用脚投票的结果。
日本的“反内卷”实验证明,人口危机未必是末日——它可能倒逼社会打破旧秩序,重构更人性化的生存规则。
对中国而言,与其恐惧“未富先老”,不如将危机视为转型契机:当年轻人不再被迫为生存牺牲生活,内卷终会走向终结。
毕竟,一个让普通人“活得像人”的社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答案。
参考资料:
1.小怪兽的心事《日本年轻人从“躺平”到“香饽饽”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2.劳动者觉醒《反内卷、反996,才刚刚开始!》
一点想法(北京)旗下矩阵公众号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中美网友“账本大公开”:原来我们都想错了?》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中美网民开启民间外交》
《“病来如山倒”,造车开始大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