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最后,我们讲到,刘岩被宋永吉接回了家休养。后来为了保护刘岩,宋永吉的母亲撮合了儿子和刘岩结婚。
结婚五年后,1950 年 9 月 6 日清晨,宋黎明出生了。刘岩觉得,这个女儿的降生,有可能是道子的转世。给她取名黎明,意思是度过了黑暗时代后的明亮的清晨和曙光。
图 / 宋黎明小时候
刘岩作为母亲,对女儿的爱
宋黎明:
我从记事起就在托儿所,一直待到 7 岁,没出来过。 我妈每天都接产,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去,我看着我妈的机会很少,另外她还要隔一天值一次班。 为什么我妈给我送托儿所里呢?因为我奶抽那种带杆的「大烟」,也就是抽「鸦片」,所以就不能让老太太哄。一岁就开始在托儿所,一直到 7 岁前没回来过。
7 岁从托儿所出来以后,父母忙于工作,爷爷奶奶又爱抽大烟,宋黎明就经常被刘岩寄养在二姑家。
国英阿姨是宋永吉的二姐的女儿,也就是说,刘岩是国英阿姨的大舅妈。宋黎明从托儿所出来之后,刘岩经常要出去接产,宋黎明就住在国英阿姨家,和国英阿姨从小一起长大。
国英阿姨:
我们姐妹胜似亲姐妹,我姐(刘岩的女儿)比我大一岁。 大舅妈接产忙,就把黎明送到我家,因为我妈是刘岩的小姑子。 黎明就跟我在一起玩,而且有时就住我家。(刘岩)今天接产要忙,她就不来接了;她接完产没事了,就来把孩子领回去。 她疼爱孩子,那时候从外边回来会给孩子带着钙片或者维 C ,我现在都不知道那些小片儿具体是什么,后来我跟我家里人唠嗑,才知道她(宋黎明)从小吃钙片补钙,还有酵母片什么的。 (刘岩)总会给她带,就这么一个孩子,怎么能不爱她呢?她十分爱她女儿。但我姐她心里可能对我大舅母有看法,因为我舅和舅妈离婚了,但我姐就不说。
上个世纪 50 年代条件匮乏的时候,普通中国家庭还没见过营养补剂。因为学过医有这个意识,再加上经济条件也好,刘岩给女儿宋黎明从小吃补剂。
宋黎明也知道,虽然在自己小时候母亲工作繁忙天天不着家,但从来没在物质上亏待过女儿。
即便如此,宋黎明感觉跟母亲刘岩之间,一直隔着一条理解的鸿沟。
■图 / 刘岩和女儿宋黎明的合照
宋黎明:
在户口本上我妈比我爸大七岁,但其实我妈年龄大很多。 我爸太小了,还没结婚,我妈结过婚而且都有过两个孩子,但那几个人都没了,我妈脖子都割伤了。我爸和我妈结婚的事,不是我爸同意的,是我奶奶同意的。 我奶说「如果你都不要她的话,她就死了。」 日本人当时会被整死,不整死也好不了,不给吃的也就死了。我奶奶心地善良,我爸很善良,我妈苏醒过来之后,我奶跟我爸说「要不娶她吧,在我们这藏着也不好,因为是个女的。」 我爸说「我不干。结婚行,但是我不喜欢这个人。」就这样,我妈在我家奶奶家待下了,之后就结婚了。
陈秀华:
其实是一开始是为了活着。整个过程,(姥姥)跟我姥爷结婚其实是没有感情基础的,但是为了活下去,既然已经被救过来了,所以我觉得可能是不得已,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刘岩为了在中国活下去,和宋永吉结了婚。
1946 年,刘岩开了一个「助产士浦山秋子」的接生诊所。当时战争已经结束,人口生育率逐年提高,所以找刘岩接生的人特别多。忙的时候,她一天能接生 3 个孩子。因为刘岩太忙碌,丈夫宋永吉负责起了家务。
开业仅 6 年,刘岩一家就变成了高收入家庭。
但这个时候,作为日本人的刘岩开始担心起来了,她担心收入增多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也担心丈夫宋永吉老是不务正业,过于依赖她作为助产士的收入。
宋黎明:
我妈给我爸的评价,就是不热爱劳动,还没说是好逸恶劳。
在二十世纪 50-70 年代,有「不劳而获是剥削阶级思想」的观念,并曾经对「不劳动」或「不服从劳动安排」的人进行批判。
像开诊所这种做生意的人普遍被视为「资产阶级残余」或「投机倒把分子」,很容易引来麻烦。
1952年,为了更安全的生活在中国,刘岩关掉了高收益的诊所,主动应聘了桦甸县医院助产士的岗位,成为了一名桦甸县医院的妇产科大夫。
宋黎明:
后来我爸うわき(风流)。
我作为女的也不高兴。我爸一回来我妈就不在家,她无论白天晚上都忙得要命,回来了(他俩)就打架,我爸三天两天就进法院。
国英阿姨:
我大舅长得漂亮,个子还高,我们家族里都知道,老百姓就说他风流。
国英阿姨跟我回忆,她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宋永吉带着她和宋黎明这两个小姑娘去戏院看戏,然后自己跑到戏台后面去见情人。
刘岩身为日本人,丈夫一家有「剥削阶级」思想,丈夫还在外面沾花捻草,在当时的革命气氛下,可以想象,刘岩过着怎样担惊受怕的生活。
1962 年,宋黎明上初中了。这一年,刘岩的工作调动到了同属于吉林市的另外一个县,舒兰矿务局丰广煤矿卫生所工作,也就是我的家乡所在地。
初中,宋黎明就住校了。有一天放假回家,她看见门把手上绑着一个字条。
宋黎明:
三天之后,我妈在门上绑个条,上面写着「我和老刘结婚了」。我爸妈俩人办离婚了,散了之后,我妈先结的婚。 我好几天没见着我妈,我就在家天天哭,也不吃饭,我不知道我妈怎么就没了,我本来和我妈生活在一起。
■图 / 宋黎明在回忆与妈妈刘岩的相处时光
爱哲:
她就直接去跟老刘过了,把你自己留在家了吗?
宋黎明:
对,但是那个家是我和我妈的家,我妈不在家了,我爸就过来了。
原来,在三天前,刘岩刚跟宋黎明的父亲宋永吉办理了离婚。刚刚过了三天,刘岩就跟老刘结了婚。
在宋黎明眼里,母亲离婚又突然和老刘结婚,就是抛弃了自己这个女儿。就像当年刘岩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一样不负责任。
宋黎明:
我很气愤,说「你死,还把自己孩子勒死了,哪怕你死了之后,孩子饿死了也行啊」,这是我最生气的。 跟我后来的效果一样,我妈要管我,能跑老刘家去吗?是不是。 我从内心不愿意我妈和我爸离婚,因为我爸喜欢我,我也喜欢我爸,我也喜欢我妈,不喜欢他俩分开。
失去了完整家庭父母的爱,母亲又抛弃了自己,让今年 75 岁的宋黎明现在想起来,还会像孩子一样委屈。
刘岩跟宋永吉离婚,其实是费了不小的周折。虽然缺少感情基础,但毕竟两个人有了孩子,而且那个时候离婚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一开始,宋永吉并不同意离婚。
最后,为了能够离婚,刘岩去公安局报了案,告发了丈夫宋永吉。
■图 / 刘岩旧照
国英阿姨:
他(宋永吉)那时候开始镶牙。因为干镶牙,又卖黄烟等种种行为,当时就叫投机倒把。 我妈跟我说:小日本子把你大舅给告了,你大舅不同意跟她离婚,她这一告她才能离婚,你大舅就给定为「坏分子」了,就给戴帽送「榆木桥子村」去了,这她才跟我大舅离婚,达到她这个目的了。
那时就连着把我姐带到农村去了。我姐才初二就文革了,文革期间我姐回家算是返乡青年。因为我大舅在农村,所以她就算返乡青年了,再回城就难了。
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中国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镇户口意味着稳定的粮食供应、工作分配、医疗保障和更好的教育机会,而农村户口则意味着艰苦的农业劳动和有限的福利。
宋永吉和宋黎明的户口从城镇变成了农村,这一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宋黎明的命运。
刘岩又立马再婚,获得救赎
告发丈夫,和老刘迅速结婚,还害得女儿户口从城镇变成了农村,刘岩为什么突然刚离婚就和老刘结婚?
宋黎明:
为什么我不跟着我妈呢?老刘他家有五个孩子,最小的还在尿炕,才一岁左右。倒数第二小是三岁,总共五个孩子。我妈和老刘结婚,是因为他(老刘)是共产党员,这是最大的原因。
作为日本人的刘岩可能是为了安全地生活在中国,而选择了作为党员的老刘。
但如果只是为了她自己着想,刘岩为什么要和有五个孩子的老刘结婚,其中有两个孩子还是在嗷嗷待哺的阶段?
宋黎明:
之前我妈给老刘媳妇看病,他媳妇得的是子宫癌。后来去世了之后,我妈就立刻和老刘结婚了。
陈秀华:
她去做接生婆,是一种「救赎」。对于她来说是一个补偿的机会,包括跟老刘结婚这件事,老刘的夫人是因为得了子宫癌,我姥是是妇产科医生,所以她懂,她亲自看到这个人没了,剩下这么多小孩,其实就跟自己生前的孩子是一样的,所以这是一种救赎。 自己虽然生下了孩子,(分别在)一岁三岁没了,生下了唯一的一个孩子——我妈,还离得那么远。(我姥照顾)这些小的就顾不上我妈,所以我觉得她应该是五味杂陈,她有很多的感情,但她很内敛,她不去表达。 而且她时刻准备着哪怕去多(接)生一个,多去做一份贡献,可能都是好的。我觉得她可能用这些去充实自己,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闲暇时间去想别的。
■图 / 刘岩的孙女陈秀华
可能在刘岩看来,女儿住校、随后又下乡,是已经可以独立生活了。但对于宋黎明来说,从小母亲就因为工作忙碌很少陪伴在自己身边,刚刚十来岁,母亲又让自己独立。宋黎明还没有体验到母爱,就被迫长大。
宋黎明后来在下乡的地方认识了是农民身份的丈夫,很快成家。
陈秀华:
(我姥)在中国待了 50 年,接生了一万多个孩子,证明一年要接生 200 个孩子。走在泥泞的路上去接生,一去一回也不能马上生,一个孩子就是四、五个小时,你想她的一生当中有多少是在努力的路上。然后她挣一点钱就偷偷地攒起来,因为当时还要养那五个孩子。 反正我记忆当中我姥只要有时间,不管是多少,都会跑去看我妈一眼,偷偷地送点肉,送点吃的,送点钱,然后再走回去。爱从来没有断过。
1975年,刘岩退休。我在老家的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找到了当年刘岩写的退休申请书。申请书里,刘岩重点提出了想让女儿接班,把宋黎明从农村调到我们矿区。
各位有关领导: 我是丰广卫生所工作人员刘岩,原名山口秋子助产士。 因为我是年龄大,正常工作有困难,因此向上级领导提出申请要退休,更好地过好晚年。另外我有一件要求,我亲生的女儿只有一个,在民主五队的社员。因为我女儿在农村后,由于收入比较少,因此需要依靠母亲帮助解决。今年国家对于外国在籍的人或是已经加入国籍的外国人给予特殊关怀和照顾,因此我迫切地要求把宋黎明,带起来接我的班,如果上级允许这要求,会减轻我的负担,安心过晚年。 我感谢毛主席和感谢党,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有这样的幸福生活。 1975 年 8 月 14 日 刘岩
刘岩又一次离婚,带上女儿回日本
宋黎明后来顺利地成为了我们矿区丰广三小的语文老师,也就是我后来的母校。
就这样又过了二十年,刘岩在对女儿的愧疚中弥补,又在弥补中愧疚。直到,她为了女儿又做了一次重大的决定......
1992 年,刘岩决定带上女儿一家回到日本。回到日本前,刘岩和老刘单方面提起了离婚。
宋黎明:
我妈和老刘结婚的时候我被气得够呛。 但是和老刘离婚的时候,离了而且证书都拿来给我看,我当时就哭了。 我说「我不让你和他结婚,你硬去。五个孩子都养活大了,结果老刘不行了,你又要离婚。」
宋黎明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消化了、理解了,母亲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但母亲和老刘有了三十年的感情后,竟然为了自己这个女儿,跟老刘说离婚就离婚了。
宋黎明觉得,这未免不近人情。
陈秀华:
当然到后来,她是选择我姥爷也好,老刘也好。选择老刘是为了她的身份能够变得更好一点,虽然我们未必能理解,但是她绝对是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的,认为她那样是对的。 为什么最终把老刘扔下,然后又带着我们全家人来日本了,那时候她得下了多大的决心和努力。 她是一个医生,救死扶伤,她肯定是愿意去继续陪老刘。可是为了我妈,她又牺牲了那一块,咱们能说她是一个坏人吗?肯定不是。 我姥她知道日本,又知道中国,她一定会客观地去比较。她觉得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全家人来日本一定是比现在要好,但她做出的决定当时我们是不理解的,不愿意来。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1974 年,时隔近 30 年后,刘岩曾经回过一次日本。
宋黎明:
日本号召残留妇人和残留孤儿回去旅游。 她说还回来,我一听回来还好,但后面她说要在日本留下我就哭了。
爱哲:
所以 1974 年那一次回日本之后,她给你写了封信。
宋黎明:
她说不回来了,而且在(日本的)医院都上班了,并且寄了相片,说「我给你钱。」 我说「是吗?我不要钱,一分钱都不要,不用邮,我也不要。人必须回来。 我妈知道我厉害,就又回中国了。
■图 / 1975年刘岩在日本工作时的照片
1974 年回日本的这一次,刘岩见识到了当时中日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所以,带着女儿回到日本、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愿望就在她心里种下了种子。
陈秀华:
她一直有订阅日本的刊物,在我记忆当中就是一直摞着很多日本的刊物,包括画报。 而且有人请她就去教人家日语,有的时候还去做翻译之类的。包括从我有记忆开始,凡是有日本的电影我们几乎没有落过。《吹口哨的寅次郎》、《幸福的黄手帕》,非常记忆犹新,我们全家人都去看。所以说我觉得她这种日本的情节是非常深的,她肯定很怀念。
还有一个是她希望我们去接触她的母语和国家,其实她可能内心深处就一直有一种愿望,希望我们能够了解,能够客观的去看(她的国家),最终有一天有朝一日看到我们一起回日本。 可是等我姥决定说她要回日本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决定说「我要为我的女儿做一些事情了」。但如果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她就还要带着老刘回来,还有那么多孩子,四五个孩子,带还是不带? 带着一起回来的话,日本不一定能接收,我妈也不一定来日本。
爱哲:
那时候你不想来日本?
宋黎明:
当然了,我当时在教毕业班,这时候我对日本印象非常不好。 我妈他们都把孩子杀了。而且日本拿枪侵虐中国,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地道战,我作为日本人的孩子,连我妈我都这样想,日本人怎么这么没有人性呢? 另外南京大屠杀,看到那些图片上(日军)把人整死了之后都埋在土里了,挺深的沟。
1992 年,75 岁的刘岩拿着干部级别的退休工资,同时一直都在接生和教别人日语;42 岁的宋黎明是丰广煤矿第三小学教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丈夫在丰广煤矿上班,全家人工作稳定,生活上越来越好。所以,放弃所有,来到充满未知的国家,对宋黎明全家来说确实是个不容易的决定。
宋黎明:
我妈说「我老了,我一定要回日本死。」就是这个决心能看出来。 我妈说「你要是不陪着我,我就回不了日本来,因为在日本没法照顾。」唯一的孩子留在中国,她能安心吗?而且来回跑,还浪费钱。
如果28 岁的刘岩和宋永吉结婚是为了活下来,那么75 岁的刘岩和老刘离婚就是为了晚年能够回归故土。
就这样刘岩怀揣着即将落叶归根的喜悦的心情,42 岁的宋黎明和丈夫,还有他们的三个孩子怀揣着对未知国度的惴惴不安,登上了飞往日本的飞机。
■图 / 老家媒体当时对刘岩的报道
陈秀华:
上飞机那一刻我们已经全都哭得不行了,因为知道已经没有后路了,只能往前走,非常艰难。 我妈觉得我们三个孩子一旦出来了以后就没有后路了,而且当时是卖了房,辞掉工作,而且销了户,所以那个时候真的是「背水一战」。真的是放弃所有,我们就要去日本打拼了。 (上飞机)我姥是笑着的。
宋黎明:
我哭得很厉害,只有我妈高兴。
陈秀华:
因为对我们来讲是到一个未知的国度,对她来说是落叶归根,她很开心。
宋黎明:
我妈知道日本啥样,但我不知道呀。 我没下飞机之前就哭了。我说上日本鬼子的国家来了,心里这么想的。然后我一下飞机,(看见)一个小矮个,比我矮一头的一个男的,他带着一个接我们的字样,我一看就感觉,日本鬼子怎么这么不吓人。
爱哲:
很礼貌是吗?
宋黎明:
他没有穿新的衬衫,而是一个脱了旧的白衬衫。我说这不挺亲和的,政府的人怎么还那么谦虚。一般接你的人必须穿上挺高级的这些衣服,他一定是想没那么富裕中国人过来,一定不能超他们(风头)。不然他不可能穿那件旧衫,日本不穿旧的。 我一看我就安心,从那之后我们就不得了,非常好。
图 / 落地大阪担保人来迎接刘岩一家
刘岩想独立,女儿要尽孝
落地大阪后,日本的担保人接上刘岩一家驱车前往名古屋。
这里还有个插曲。刘岩一家之所以能成功回到日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除了要有担保人,还需要刘岩的日本亲属签署「同意归国书」。
宋黎明说,当时在岩手县老家的亲属答应在他们的同意归国书上签字,但前提是刘岩得先跟他们签个协议,承诺「放弃老家的财产,并且不回老家岩手县居住」。他们担心刘岩一家回老家,会威胁到亲属们的财产。
爱哲:
你母亲当时对这一条件有什么反应吗?
宋黎明:
没有,我妈一点不要,给我们都不要。
陈秀华:
她的目的就是回来日本,落叶归根,回归故土。所以我觉得财产应该不是问题,但是这个事情对她精神上的打击应该是有的,只是她没有办法在自己的女儿面前表现。
爱哲:
所以她 1992 年回到日本,一直到 2008 年去世,中间从来没有回过岩手县吗?
陈秀华:
没有,一次都没有。 不知道为什么,姥姥从来不提这件事。我觉得可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抵抗还是什么,明明是自己的故土,明明是自己的家,就是回不去。但是(两个条件)你要是都拒绝,你可能连日本都回不来了。
刘岩为了能够回到日本,毫不犹豫地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他们一家到日本后,去了担保人公司所在的名古屋定居。
刘岩的晚年就将在这里度过。
在名古屋,宋黎明的丈夫和大女儿秀丽、二女儿秀华按照要求,去了担保人的运输仓库工作,同时边工作还边学日语。通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宋黎明和女儿秀丽、秀华都通过了日语考试。宋黎明的丈夫、大女儿、二女儿是家里的顶梁柱,拼命赚钱供弟弟上大学。
刘岩最初在医院做了半年的助产士,但因为年龄过大,最后只能做点清扫公园的工作。
政府给他们一家六口提供了一个三居室的住房,全家人终于生活在了一起。宋黎明从小到大都没有和妈妈真正的生活在一起,这一次她很珍惜一家人整整齐齐的日子。
可是刘岩,想出去住,独立生活。
陈秀华:
我们回来后,我妈因为有那么长时间的一个人生空白,没有跟我姥在一起,她是期待和妈妈住在一起的。而且我妈一直就像个小孩一样的,跟我姥去撒娇,说她一直没有陪伴。直到现在她都有一种埋怨的想法,但是我姥一直就很自立,她很独立,愿意一个人生活。
因为秀华和姥姥刘岩住一个房间,秀华特别懂刘岩,在秀华眼里,姥姥特别的酷。
陈秀华: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化着妆涂着红嘴唇出去,戴上个墨镜。我说「姥姥你又不近视,你不觉得这样就很酷吗?」 我常开玩笑讲她八十多岁还戴着胸罩出去,跟别人喝咖啡(约会)。我觉得人的心气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我们没有的,我妈就没有那个感觉,不一样。
■图 / 刘岩旧照
宋黎明:
我妈处事有点怪。我都不化妆,她就画红嘴唇。其实戴上也不好看,小帽儿、眼镜、穿个西服,我妈多矮你不知道不?身体还这么歪歪着,脖子也缩着了,还得整(谈)老头儿。 我倒不是说我妈不好,我妈很善良,是吧?可是她在做事的时候和中国人有点区别。
陈秀华:
日本人骨子里讲的是独立,不给别人添麻烦,哪怕你是个 3 岁、5 岁的孩子,你的包也要自己去拿,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差异造成的所谓的隔阂,并不是说爱与不爱的隔阂。就是要独立,我妈也是独立的一个人格。
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了这一对东亚母女的身上,让他们相爱又相杀。
比如,回到日本后,刘岩想要独立生活。当时日本的政策是,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丧失劳动能力的话,政府会提供一个类似于最低保障金的补贴。但有个前提:不能是跟有收入的子女在一起居住,你得是一个人单独生活的。
但是宋黎明一直想跟妈妈住在一起,那政府根据规定,女儿和女婿有收入,虽然不富裕,但妈妈这个保障金就不能有了。
可就算经济很困难,还要多花很多钱,宋黎明坚持要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照顾母亲。
■图 / 刘岩旧照
宋黎明:
每年最少住两次院,得花 70 万现金。
陈秀华:
然后来来回回的路费,东西一多我妈又打车等等……非常难,那时候家里没有钱,全花了。
宋黎明:
我是唯一的女儿,我怎么能把你赶进去,而且就我一个孩子,我要是把我妈整去(老人院)家里就没人了,而且我又信不着老人院。
陈秀华:
所以在经济上,包括我姥的精神上,其实是给我姥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但是我妈可能觉得这么长时间(不生活在一起),得孝敬孝敬,去做一个补偿,所以有很多的文化差异。 包括杀孩子的事情,就是因为她觉得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交到别人手里去,宁可眼看着把她们杀掉,就像效忠昭和天皇的人切腹自杀,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 后来是不得已,实在是没办法了,我妈一个人照顾不来,我爸去上班,后来就让我姥去老人院了。其实对于我姥来讲,她去老人院她就解放了,觉得不用再给女儿添麻烦了。
2002 年是刘岩进养老院的第一年,那一年的 9 月 6 号是宋黎明 52 岁的生日,这一天,刘岩少有的用中文给女儿写了一封信。
刘岩写给女儿的书信:
亲爱的黎明: 祝福你 52 岁的诞生日。你诞生在桦甸县新华街,那天真是好天,清晨顺利地分娩下来了,你爸爸和我多么高兴。 家中的一个小宝贝在你生下来后,52 年中你也有时快乐,有时不高兴,我对你抱很大的希望。但是由于我不会考虑对方的心情如何,(会)说些不应该说的话,也做些行动的不妥当,因此很对不起。 今后我希望心宽大,看问题远些,我过去做些事不妥当的话,一定要改正。 最后祝福你万事如意。 2002 年 9 月 6 日 母亲
■图 / 刘岩给女儿的手写信
在养老院里,出来独立生活的刘岩过得很开心,房间的墙上挂着她亲手做的手工艺品,日记里会记录家人来看望她,拿着家人给她的零花钱开心地去便利店买很多东西。
但渐渐地,能明显看出日记里字迹越来越潦草,记录的内容变成了描述身体上的疼痛。即便这样,刘岩还是坚持每天记日记。
据宋黎明和秀华回忆,晚年的刘岩在床头摆着一本书,名字叫《如何快乐地死去》。这可能是她最后找到的跟病痛相处的方式。
没能见到刘岩本人,但我们带上了柿子饼、 大福饼准备去祭奠刘岩。2024 年 4 月 3 号,清明时节雨纷纷,刘岩一家带我驱车从东京去了名古屋刘岩的墓地。
■图 / 宋黎明和爱哲一起拜访刘岩的墓地
陈秀华:
我姥姥和我妈都是女孩,所以我妈选的粉色墓石。然后这个家纹,表示五种好的品德,有特别的意义,我妈特意选的。 (跟姥姥住在一起时)有时候就看到她跪在自己的床上,摆一张小方桌,吃一些东西,其中有几样东西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 栗子饭,因为中国没有栗子饭,然后她不就任何菜去吃栗子饭,嚼得很慢,低着头朝下看,或者是朝斜方向去看,若有所思的样子在吃,那个是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的。
当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是那样,和她虽然在一个房间,她也不跟我讲话。过了几年以后,我才回忆起她的老家就产栗子、柿子、稻米,就是她家里的一些特产。
这个大福饼说起来就更让人难受了。我姥姥临死之前,每次都跟我说想吃大福饼,可是她插着管没有吞咽功能,我没有办法买给她,我觉得非常遗憾。所以我觉得人生到最后的时候,她还是想念家乡的一些东西,估计可能是小时候吃过,都不是什么高级的东西,所以说「故土难忘,家乡难忘」。 她虽然回归了日本很开心,又能跟自己唯一的女儿生活在一起了,可是她不能回到她真正出生的地方——岩手县去居住,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图 / 爱哲和刘岩独处了一段时间
1992 年回到日本,到 2008 年去世,期间刘岩一次都没有回去过老家岩手县,这可能是她生前最大的遗憾。
在寻找了十四年之后,在刘岩的墓地,我也来到了故事的终点。
下一集我将去到故事的起点,刘岩余生再也没有回去过的家乡岩手县。如果她不能回去,我希望带着她的故事去那里看一看。
*未完待续
来自故事君的温馨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近改版了,如果你没有给 故事FM 加星标,将有可能无法收到 故事FM 的大封面推送,我们可能因此在信息流里错过。
为防止走失,我们邀请你做一个小小的动作,给 故事FM 微信公众号加个星标,方便你及时「捕捉」到 故事FM 的每期故事。
↑欢迎「关注」故事FM 并设为星标
-视觉设计 张昭
声音纪录片第六集 Staff
导演|爱哲 房满满
录音|牧嶋庄司 佐藤洋祐 赵昶通
剪辑|严砚滢
声音设计|严砚滢
运营&宣发鸣鸣 王家猫
实习生|陈思宇 邹月
视觉设计|张昭
BGM List
01.Story FM Theme Dream version 01 Bpm 60 - 桑泉
02.过去未过去 - 桑泉
03.Ashes In My Memory - 彭寒
04.珍贵的人 - 彭寒
05.遥望 - 桑泉
06.无序的 - 桑泉
07.the box - 彭寒
08.绿色的扣子 - 桑泉
09.北国之春 - 远藤实
bd@storyfm.cn
出品|声音故事传媒「故事FM」
版权声明:声音故事传媒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故事FM
故事FM是一档亲历者自述的声音节目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小宇宙
QQ音乐 | 荔枝FM | 懒人听书 | 酷狗音乐
均可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