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翠绿的芒果树下,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村民陆学超正准备庆祝61岁生日。一大早,村民们就来帮忙张罗寿宴,妇女们围成一团忙着灌香肠,男人们则在后厨用大锅煮肉。与以往不同的是,桌上堆满了乡亲们送来的寿袋,却不见一个红包。


正在为寿宴做准备的模范村村民。(新华社记者邹雨沁 摄)

  在桂西的这个村落,老人们很少“做生日”,唯独在61岁、73岁这两个当地重要的寿辰,总会做上一回 “庆生宴”,讨个喜气。

  如今简朴的寿宴,在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模范村党总支部书记陆彩香告诉记者,以往一场“庆生宴”能办二三十桌,加上租桌椅、备酒,至少要两三万元,抵得上一位村民一年的收入。“桌上一定会有的扣肉,满满一大盆,根本吃不完,许多村民打包回家也不吃,造成浪费。”陆彩香说,如果菜备得不丰盛,主家又会担心其他村民有意见。

  送礼金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按照村里的规矩,“做生日”的主家会准备好礼金簿,将来客人过寿时,再按照登记的金额回礼。“送礼金有讲究,如果给了主家100元,对方只还50元,难免变成‘人情债’。”驻村第一书记黄春道说。村里一年能有十来位老人办“庆生宴”,每户出100元到200元礼金,不算上其他红白喜事,一户村民一年在寿宴上的人情开支就超过千元。


那坡县弄耀村上墙的村规民约。(新华社记者邹雨沁 摄)

  祥周镇模范村距离县城约20公里,过去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许多村民近年来依靠发展香蕉产业、参与乡村旅游等,实现增收致富。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两万元。钱袋子渐渐鼓起来后,一些村民给老人祝寿,开始变得大手大脚。

  “局面得变!”陆彩香说,村里经过会议讨论后,决定倡导“婚事新办、白事简办、余事慎办”。

  变化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宴席开始“瘦身”: “庆生宴”取消了礼金簿,村民们在寿袋里放上20元钱,再灌进白花花的大米,表达对寿星沉甸甸的祝福。

  “这次给家人做‘庆生宴’,没花多少钱。”陆学超的妻子说,村里制定了统一的菜谱,菜的品种少了,份量也减到适量,一桌上六到八个菜。

  “以往如果是至亲有喜事,要包500元的红包。现在稍微给一些以表心意,负担变小了,祝福也一点不少。”村民陆彩群说。


模范村村民陆学超生日宴上,村民们送来的寿袋。(新华社记者邹雨沁 摄)

  “庆生宴”的变迁是当地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广西百色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展积分奖励等举措,推动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在凌云县伶站瑶族乡初化村,致富带头人刘秀用的女儿出嫁时,他将彩礼从10万元降至2万元;在那坡县龙合镇果桃村,村委会带头精简白事的天数。“遏制陈规陋习、培育文明健康新风成为村民的共同期盼。”凌云县初化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林说。

  如今,行走在百色乡村,处处能感受到移风易俗带来的新气象:村规民约上墙,红白理事会管事,村民议事会协商。红白喜事的 “瘦身”,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邹雨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