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一个传统理念是“除了生死无大事”,大多数人都会将亲人的离世当作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来大操大办,不管是在金钱开支还是其他方面都秉持着“最后一次了”的理念,毫不节省。
也有很多人将葬礼当作他们一次“敛财”的方式,收取高昂的礼金,这不仅给他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掀起了一种“攀比”的风气,导致白事大操大办的风俗愈演愈烈,导致百姓很有怨言。
而在一个县城里,县委书记的母亲去世了,县委书记却规定最多只能随礼200元,在县中开了一个好头,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 农村白事的沉重负担
在我国传统习俗中,红白喜事都要“随礼”,而随着攀比之风的兴起,“随礼”也成为了我国民众一种沉重的负担。
比如,现在在农村,大家明知道办丧事要“亏钱”,也要风光大办,这不仅给主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给邻居、亲友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有人曾在网络上表示,自己回湖南农村老家参加了一场白事,亲戚家将白事操办得十分风光,有好烟好酒、有做法事的、有搭台唱戏的、有吹唢呐的,再加上哭丧、挖坟、祭品、宴席等,整个场面是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的,可以配得上“风光大葬”几个字。
但事后一算账,他们总共花费了七八万元来操办丧事,虽然也收了不少礼金,但这5万元的礼金,还不够支付办后事的费用。
可能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几万元并不多,但对于一个农村家庭,几万元可能是一年甚至是多年的积蓄。而如果谁想简单操办,那肯定会被村里人说闲话,不是说“没本事”,就是说“不孝顺”,导致不少人哪怕借钱也要对丧事大操大办,给农村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而且,这不仅对主家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于亲戚、邻居也是一样。因为农村不仅攀比丧事,还攀比礼金,谁送得多、谁送得少,大家都心里都有“一笔账”,要是这笔账没有弄明白,也一样会被人说闲话。
有人表示,现在就算是农村里办丧事,200元的吊唁金也拿不出手了,动辄就要500元、800元甚至上千元。考虑到农村里老人家比较多,大家动辄就会面对丧事,送礼也就成为了大家一笔沉重的负担。
尽管国家、政府一直在呼吁红白喜事要从简办理,发挥艰苦朴素的作风,但作为人生“最后一件大事”,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够办得风风光光的,导致农村白事的大操大办之风、攀比之风一直难以遏制。
不过,在一个县城里,这种白事的大操大办的风气却得到了遏制,因为县委书记带头,塑造了良好的风气。
· 县委书记规定最高随礼
在我国的一个小县城里,也有着白事大操大办的风气,这一天,大家知道了一个消息:县委书记李书记的母亲因病去世了。
这下,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官场上的同事,还是有心想要巴结县委书记的人,都想借着这个机会,在县委书记面前“露个脸”。
况且,按照县城里的习俗和风气,就算是普通官员家中操办丧事,都是大操大办,有大量的礼金馈赠和财物交换,更别说是县委书记家里办丧事了。
大家都做好了封厚厚的“白包”的准备,希望县委书记能在未来“记着这些人情”,但李书记对于母亲的后事却自有安排。
因为李书记决定简单操办母亲的后事,他在家中设置了简朴的灵堂,将各方送来用于调研的花圈整齐地排在门口,没有大做法事,更没有请什么戏班子,每一位前来吊唁的人都可以用鲜花来表达他们的哀思。
而且,李书记还特别规定,每个人最多只能送200元的吊唁金,多余的他都不会收。在丧礼期间,不断有人前往李书记家中吊唁,人人手上都拿着一个简单的小信封,里面装着的是200元吊唁金。
起初,有些人有点犹豫,不知道李书记这200元的“上限”到底是真是假,但很快,大家就发现,就算有人送超过200元的礼金,多余的部分都会被退回去的,看起来,李书记是认真的。
此后,几乎没人敢逾越这个界限,尤其是李书记手下的官员,或者想要巴结李书记的商人等,他们虽然感到“不自在”,觉得这份礼金“少了”,但似乎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听话”,他们没敢在这件事情上动任何“歪心思”。
在母亲的追悼会上,李书记在最后的讲话中,表达了对所有人的感谢,感谢他们的到来,也感谢他们能够遵守自己的规定。
李书记表示,自己之所以简单操办母亲的后事,之所以要制定200元的礼金上限,其实就是想纠正白事大操大办,甚至借债操办白事的不正之风,也希望能够遏制住白事礼金的攀比之风,让白事真正回归到对于逝者的真诚悼念之中。
李书记强调,自己的母亲一生艰苦朴素,也不希望身后事大操大办,更不希望看到他因为此事收受太多礼金,并因虚荣、浮夸而迷失。200元的礼金,已经足够表示大家的心意,也能够维系大家相互之间正常的人文关系、人情往来。
而且,李书记葬礼结束后,还将所有的随礼款项进行统计汇总,并全部捐给了当地的红十字会,用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李书记的这一举动,迅速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开始意识到,县城里的攀比之风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而他们原本并不用为了“身后事”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这之后,县里白事的攀比之风一下子减少了,大家在为亲人操办身后事的时候也更加简朴、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会被外界的闲言碎语绑架。
· 艰苦朴素是传统美德
李书记的言行给县里做出了良好的榜样,改善了县里的风气,是人民群众的榜样,也让他成为了深受爱戴的好书记。
而且,李书记将全部礼金都捐给红十字会、用作慈善的行为,更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为全县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人民公仆”的社会责任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当然,在我们广大的县城里,也并不仅仅有李书记这么一个榜样,有许多共产党员都用一生践行了俭朴的理念。
比如,2025年,湖北宜昌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赵家堰村91岁的老党员万官鼎离世,离世前,他留下了“死后丧事不要大操大办、不要给组织添麻烦”的遗嘱,这是他一个老党员的朴素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万官鼎离世后,他的9个儿女决定丧事简办、不收礼金,但亲朋、村民们对此感到都很诧异。因为按照当地习俗,老人过世是一件大事,亲朋前来送行,一定要随礼,称之为“赶情”。如果一家不记礼金,那么这笔人情就不能算完整,对亲朋也是一件憾事。
儿女们在商量后,做出了一个既能够满足父亲遗愿,又能够满足亲朋“赶情”愿望的办法,即每个人只收10元的礼金。
据称,葬礼当天,从帮厨的伙计到负责记账的先生都提醒赶来的人要严格执行“10元礼金”的标准。
事后,大家打开礼金簿,看到葬礼当天前来随礼的219位亲朋的名字、电话都被记载得清清楚楚,10元礼金也是写得整整齐齐。
对于这10元礼金的标准,很多人都感到不习惯。有人特意带着1000元的礼金赶来,但最终万家还是只收下了10元,将剩余的900多元都退了回去。有人表示,两年前家里孙子生日宴,万官鼎的9个子女分别随礼几百元,按照当地习俗,这次“赶情”他得随9份礼,至少也得上千元,可这次万家一样只收下了10元,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
万官鼎这位老党员,在自己的“最后一程”上,给所有人做出了好榜样,也让大家对于红白喜事的“人情”有了新的观念。多年来,村里移风易俗、“人情风”的整治并没有太大的效果,但万官鼎的“丧事简办”,给所有人带了一个好头,促进了移风易俗的改革。
很大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一个好的榜样,能够让我们、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变得更好。
我们认为,官员、党员都应该以李书记、以万官鼎为榜样,带头给人民群众做出表率,只有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到“移风易俗”,切实减少不必要的人情往来,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让大家也能够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