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北京考察,其中5次来到大兴区,对大兴区的发展给予了深切关怀和殷切期待。作为首都最大的平原区和农业大区,北京市大兴区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贯彻“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发展方略,坚持实干导向,以唯旗是夺、逢一必争的干劲,扎实推动“乡村大兴”建设,奋力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

抓产业、添动能

提升农业发展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大兴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本底优势,强化科技示范引领,积极打造首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展示区。

一是健全稳产增效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推深做实“田长制”,“十四五”以来耕地净增10万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7万亩,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粮、菜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4年实现“双增长”,蔬菜产量占全市30%。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培育五福白菜、京彩西瓜、朱顶红花卉等高颜值、高收益的“明星产品”。积极推进节粮减损,入选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平安农机”示范县。


大兴区庞各庄镇现代智能温室产业示范园采用无土栽培、智能温室环境控制、水肥一体化管理等技术种植的樱桃番茄。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从农业生产向农业经济转变,积极争取“两新”、新质生产力等扶持政策,强化招商引资,新增设施农业提档升级项目27个。立足首都“种苗核心区”和“华北瓜菜种苗产业基地”定位,统筹技术资源优势,打造“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种苗产业格局,建成全市唯一亿级规模育苗场,全区年育苗量2.3亿株;聚焦阳台、庭院经济,创新“一件代发”服务,年销售特色种苗637万株。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示范。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深度合作,共建“科技小院”,2024年示范种植优新品种300余个;围绕北京“种业之都”建设,建成国际植物新品种综合测试中心和种苗质量检测中心,2024年完成160个果菜作物品种测量性状调查及植物新品种测试,打造种业成果转化高地。建设数智乡村服务平台,上线气象预警、农产品和农资销售、专家指导服务等板块,推动数据要素资产增值。

四是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持续擦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字招牌”,深入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等专项行动,农产品定性检测合格率100%。巩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成效,发挥国际氢能示范区和地热资源优势,探索农业绿电供能,打造生态农场;系统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和产业生态化,化肥农药利用率稳步提升,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产量全市第一。

五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布全国首个西瓜产业指数,实施“大兴西瓜”精品培育计划,建立“产地直采、冷链物流、半小时送达”的供应体系,在电商平台销售额超5亿元。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打造80条精品线路,年均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抓运营、增底蕴

彰显和美乡村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大兴区坚持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聚力实施“百千工程”。立足北京南中轴、永定河流域等文化底蕴和资源,突出“村庄运营、市场运作、抱团发展”三个方向,打造“百村示范、千村振兴”示范片区。其中,“礼善南中轴”片区引进25家新主体,撬动社会投资主体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农创市集、非遗工坊等30个项目,建成仅几个月就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李家场村被央视乡村文旅节目《山水间的家》选为展示案例,董各庄村“临空驿站”实现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二是打造宜居村庄环境。深化农村人居环境“五边”(村边、路边、房边、田边、沟边)整治,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庄清洁行动。建设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置线,实现“垃圾不出镇”,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53个。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打造永定河“百里画廊”、首都森林村庄和“花园乡村”。

三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完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2024年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近3000场次,惠及200万人次。2024年,首次举办全国“村晚”示范展会活动,在线观看量超1600万人次、话题阅读量突破1.28亿人次,“村晚兴市集”获评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全市首个平南红色文化宣传阵地和红色沉浸式党建教育基地,韩营村凭借雕版刷印等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抓实事、促增收

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大兴区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升级。持续推进农村道路养护,建成8条“最美乡村路”;全力保障农村安全清洁取暖,强化智能管护,取暖季节约用电5400余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3.3万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走深走实,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银发配餐”“家里人”等服务模式得到民政部肯定;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二是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研究出台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措施,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林下经济、景观农业等集体产业,14个示范村2024年全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6200余万元;积极探索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十四五”以来全区确权农用地累计流转32万余亩,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5.7亿元,净收益15.7亿元,居全市前列。

三是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系统整合各项涉农政策,精准实施促进农民增收“21条措施”,多渠道挖掘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大力宣传农民增收典型和“致富能手”。每年开展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农民等培训4000余人次;开展西瓜育苗嫁接技术培训,参训人员工作效率提高150%。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9:1。

抓改革、谋创新

释放乡村振兴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大兴区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能,持续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努力让农民群众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一是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联营联建、收益共享”模式,2024年入市交易面积居全国首位,入选集建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连续三轮承担农村改革试验区任务,首推“瓜果和蔬菜育苗保险”,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方案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积极探索“农村电商+产业融合”路径,助推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健全政策要素优先保障机制,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方面占比持续提高;加大农业信贷支持力度,推出“惠农快贷”“西瓜贷”等产品,助力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2024年开展“惠享生活消费满减”商圈活动,为村民让利120余万元。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2024年承保险种25个,实现区内农作物全覆盖,农业抗风险能力持续提升。

三是壮大人才队伍。创新大兴“新国门”人才服务办法,形成“三层三类八领域”(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应届毕业生三个层次;奖励、创业、生活三类服务;农业、文化、科技、教育等八个领域)的人才政策体系,连续5年获评“最佳引才城市”。落实“六定六强”培育机制,深化院区合作,打造优秀年轻干部“百人团”,27人入选乡村产业带头人“头雁”。

抓党建、提本领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大兴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四下基层”等制度,区、镇两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走进村庄、田间地头调研指导,区直部门强化服务保障。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80后”逐步成为治村主要力量。实施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全面增强村干部纪律规矩意识,坚决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二是全面推动干部提能。加强镇级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深化“四个一批”干部培养举措,用好“兴农谈”“村书记大讲堂”等教育载体,注重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帮助镇村干部提高抓农村改革、谋乡村振兴的本领。2022年以来,大兴区连续3年在全市涉农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三是全面打造善治乡村。充分发挥75个联村党总支作用,强化“两新”组织党建,积极推行“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治理举措,“拉家常议事会”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年度十佳案例,庞各庄镇和龙头村、小黑垡村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接诉即办”万人诉求量保持全市最低,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常态化宣传推广文明村镇,大力倡导文明出行、文明养犬等,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农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0期

总监制: 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