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莫旗的北京女知青:她说现在更喜欢莫旗天空的高远和辽阔

王小梅大姐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7岁离开北京到莫旗插队落户,至今还生活在莫旗,她成了为数不多留守在莫旗的北京女知青。有关王小梅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听我慢慢给大家讲述。

据王小梅回忆,她是1968年8月中旬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北京的。那天的天气格外闷热,没有一丝风,太阳刚刚升起,气温就达到了近三十度。北京火车站人潮涌动,广场和站台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亲人。王小梅站在拥挤的站台上,挥泪告别父母,背着行李登上了待发的列车。



图片来源网络

列车缓缓启动的一瞬间,站台上此起彼伏的哭泣声与叮嘱声交织在一起,列车的汽笛声显得格外刺耳,离别的愁绪弥漫在车站上空,撕裂着每一位前来送行的亲人们的心。

“小梅,到了东北记着来信,要照顾好自己……”母亲跟随着缓缓启动的火车对着车窗内的王小梅喊道。王小梅强忍着泪水,冲着站台上的父母用力挥挥手,脸上强挤出一丝笑容。火车渐渐加速,王小梅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父母,直到再也看不见那熟悉的身影。坐在座位上,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趴在茶桌上失声痛哭起来。

这趟北上的列车载着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穿越华北平原,跨过松嫩平原,一路向北。车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开阔,绿色的田野一望无际。王小梅和同学们趴在车窗边,好奇地张望着这片陌生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向往。经过三天两夜的颠簸后,火车终于抵达了黑龙江省境内的讷河车站。

在讷河车站稍作休息,大家又坐上前来迎接的汽车,继续向目的地进发。八月的东北,阳光依然炽热。汽车行驶在乡间土路上,扬起阵阵尘土。王小梅坐在颠簸的车厢里,看着高远的天空和广袤的原野,心中既兴奋又忐忑。大约行驶了三十里的路程后,汽车停在了嫩江岸边。

嫩江的水面宽阔而平静,摆渡船缓缓驶向对岸。站在船头,王小梅第一次感受到了嫩江的美丽和北大荒的辽阔。过了江,汽车又行驶了十多里路,终于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州(简称莫旗)汉古尔公社,最终,王小梅和另外十一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到三合大队插队落户。

乘坐马车来到三合大队,李队长热情地接待了这群远道而来的北京知青,将他们安排在生产队副业小组的三间草坯房子里。房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净整洁。为了照顾知青们的生活,队里还特意安排了一位大嫂帮着做饭。看着眼前这片肥沃的黑土地,看着这里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王小梅他们心里有担忧也有温暖。

安顿好了吃住的地方,让大家歇了两天,李队长就开始带领他们出工参加生产劳动了。真正的劳动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很多,三合大队虽然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但农活的繁重程度超出了知青们的想象。第一天出工,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王小梅就愁哭了。握惯了钢笔的手,根本拿不稳锄头;走惯了柏油路的脚,在泥泞的田埂上更是举步维艰。艰难的农村生活,对于在北京长大的一帮孩子来说,真的是一种煎熬,他们真得很难适应。

好在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没有嫌弃这些城里来的孩子,他们手把手地教知青们使用锄头,耐心地纠正每一个动作。队长也尽量为知青们分派轻松一点的农活,让大伙都多关爱北京来的知青。李队长和乡亲们的关爱,让王小梅他们心存感激也倍感温暖。

秋收开始以后,农活更加繁重,天天起早贪晚忙秋收,知青们手上都磨起了水泡。割谷子和掰玉米都是分工干,谁先干完谁先歇着。王小梅割谷子最慢,社员们都割到了地头,她还在中间忙活着。队里一名叫郭明江的小伙子虽然也刚参加生产劳动,可他割谷子特别快,他割完自己的三垄谷子,回头就来帮助王小梅割谷子。掰玉米的时候,郭明江也是掰完自己的玉米,回头就来帮王小梅掰玉米,王小梅发自内心地感激郭明江。

郭明江比王小梅大一岁,算是回乡知青,参加生产劳动以后,李队长就让他担任了记工员。因为他勤劳正直,社员们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之后的日子里,每次王小梅遇到困难,郭明江总是第一个出现。他还帮着知青们挑水拉烧柴,知青们也都很喜欢他。



图片来源网络

1971年夏天,社员们正在玉米地锄草,一场大雨不期而至,等大家跑回屯子,也都浇成了落汤鸡。当晚王小梅发起了高烧,吃了退烧药还是高烧不退,烧的她一个劲说胡话。大队的赤脚医生住在离知青集体户很远的三合八队,夜晚知青们都不敢出门,但又担心王小梅出现意外,两名男知青就去找郭明江,求他去叫赤脚医生。

郭明江二话不说,穿上衣服,踩着泥泞湿滑的小路,一路小跑叫来了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给王小梅注射了安痛定和大青叶针剂,又用湿毛巾搭在王小梅的额头物理降温。过了一个半小时,王小梅体的温才降下来,大家悬着的心才算落地了。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郭明江端来了一大海碗热汤面,是他妈专门为王小梅擀的面,碗里还有两个荷包蛋。远离父母,在异乡得到了亲人般的关爱和照顾,王小梅心里能不感动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小梅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淳朴善良的小伙子。劳动间隙,两人常常坐在田埂上聊天,分享各自的梦想和喜乐。郭明江会给王小梅讲达斡尔族的传说,讲当地风俗和一些奇闻趣事;王小梅则会给郭明江讲北京的故事,讲她上学时的一些事情。两颗年轻的心,就这样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越靠越近。

1973年冬季,王小梅回北京探亲过春节。当她把自己和郭明江恋爱的事情告诉父母时,却遭到了强烈反对,他父亲说:“我们就你这么一个女儿(王小梅还有一个弟弟),我和你妈希望你能回到我们身边来,不希望你嫁给农民扎根农村一辈子。”她母亲流着眼泪说:“小梅,你要是和那个郭明江恋爱结婚,以后就别进这个家门了,我和你爸就当没有你这个女儿。”

回到莫旗后,王小梅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中。一边是父母的期望,一边是深爱的恋人。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她最终选择了爱情。1974年春天,在乡亲们的祝福声中,王小梅顶着父母和同学们反对的巨大压力,她和郭明江领取了结婚证,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她成了三合大队第一个和当地农民结婚的北京女知青。因为没有听父母的话,她父母非常生气,来信说一辈子都不允许她再进家门。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大队书记考虑到王小梅以后不会再离开三合大队,就安排她到大队小学当了民办教师。郭明江每天出工挣工分,回家后还主动承担家务。他心疼妻子教书辛苦,总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每天都抢着挑水做饭,就连洗衣服他都抢着干。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让这个小家更加温暖和欢乐。

1977年春天,王小梅被抽调到公社当了文教干部,转成了非农业人口。王小梅到公社工作后,大队书记就让郭明江顶替他妻子到学校当了民办教师。从此,夫妻俩一人当干部挣工资,一人当民办教师挣工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1986年,随着政策的调整,郭明江享受了知青家属待遇,转成了公办教师,也吃上了国库粮,端上了公家饭完。

女儿当了干部,女婿转成了公办教师,王小梅的父母终于原谅了女儿。多年的思念,让他们放下了心中的芥蒂。1987年春节,王小梅带着丈夫和女儿回到了北京。当她推开门的那一刻,母亲一下子抱住了她,母女俩哭作一团。

王小梅的女儿十七岁那年,户口迁回了北京,跟着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在北京读完高中,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政府机关工作,也成了一名国家干部。

如今,王小梅依然生活在莫旗。虽然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她早已把莫旗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年,她都会去北京看望女儿,但待不了多久就会想念莫旗的一切:那辽阔的草原,那湛蓝的天空,那淳朴的乡亲,还有和丈夫携手走过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每当有人问起在莫旗的生活状况,王小梅总是这样说:“莫旗的天空高远,土地辽阔,这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爱情,有我最珍贵的回忆,我已深深爱上了这片黑土地。”



图片来源网络

岁月悠悠,当年那个哭着下田劳动的北京姑娘,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但每当她站在莫旗辽阔的土地上,看着夕阳西下,依然能感受到青春的热血在心中流淌。在她心里,这片黑土地早已和她的生命融合为一体了,那些在莫旗度过的日日夜夜,那些与爱人携手走过的岁月,早已成为她生命中最灿烂的篇章。她也早已把他乡当故乡,她说莫旗将是她永远热爱的地方。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王小梅大姐提供素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