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道河南非遗美食,馋哭你的中国胃!”


河南饮食文化,溯其源可至上古。

中原之地,昔为九州心腹,稼穑兴盛,麦菽盈仓,奠定面食根基。

商周鼎彝铸饮食之礼,北宋汴京集八方珍馐,

《东京梦华录》所载“七十二正店”,可见昔日饕餮之盛。


岁月迁流,风味愈臻醇厚。

烩面如丝绦牵缠,汤头浓若琥珀,传言源自清末灾年,百姓合剩面余蔬共煮,竟成至味;

胡辣汤辛辣醒神,胡椒入汤始于唐宋

今以周口、逍遥镇为宗,面筋豆皮沉浮,犹若中原气象浑朴。

馒头烧饼为日常筋骨,汤包锅贴藏市井烟火,皆因“得中独厚”,集南北调味之长。


民俗之中,饮食亦载情致。

新春包饺子必藏硬币,祈愿吉祥;重阳登高食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

庙会街巷,糖画蜜三刀摇曳香甜,水煎包滋滋冒油,皆见百姓对生活之热望。

故土之味,是烩面端起时的热气氤氲,

是胡辣汤入口时的酣畅淋漓,更是千年文明在唇齿间的悠悠回响。


逍遥镇胡辣汤

这碗汤藏着北宋宫廷的秘方,

御厨赵杞南逃时落户逍遥镇,用沙河颍河的鲜味熬出第一锅“延年益寿汤”

三十多种香料撞上牛骨高汤,胡椒的烈、辣椒的冲、面筋的韧在锅里缠成团,

喝一口像有团火从嗓子眼暖到脚底板。

2021年它跻身国家级非遗,

可老辈人更爱说:天不亮蹲在街边喝汤,辣得鼻尖冒汗才叫活得带劲。


真不同水席

这桌流淌着盛唐气象的非遗盛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

它诞生于武周时期的洛阳宫闱,

传说女皇武则天因一道形似燕窝的萝卜汤赐名“燕菜”

后来周总理品鉴时见菜中雕琢牡丹,笑赞“牡丹燕菜”更显富贵,这道菜便成了水席的灵魂。

二十四道菜如流水般更迭,冷热荤素间藏着洛阳人的待客之道,

先以八冷盘佐酒,再以四道硬菜配八道小炒层层递进,

最后用鸡蛋汤收尾,酸辣汤羹里翻滚着千年前的宫廷智慧,也熨帖着现代人的脾胃。


道口烧鸡

是乾隆年间御厨秘方加持的硬核美食。

1787年张炳得“八料加老汤”真传,陈皮肉桂配百年循环老汤,

煮出骨肉一抖即散的酥烂,咸香里透着药材回甘。

2009年这手艺成了河南非遗,

如今既有非油炸锁鲜的黑科技,又守着高粱秆撑元宝形的老规矩

冷吃撕成条配烙馍,热吃直接手撕,鸡皮金黄颤巍巍,鸡肉白嫩还挂汁。


开封灌汤包

这包子产自八朝古都开封

“皮薄如纸、汤汁丰盈”著称,咬破薄皮,

滚烫汤汁裹着肉香涌入口中,鲜得人直跺脚。

2007年入选河南首批非遗,据说源自北宋“提篮包子”,

当年汴京街巷飘着的就是这股鲜香。

要说传奇,还得提第一楼。

传北宋厨子用老母鸡炖汤凝成皮冻包进馅里,

蒸熟后皮冻化汤,成就了“提起来像灯笼,放下去像菊花”的绝活。


武陟油茶

这碗看似浓茶实则稠粥的吃食,诞生于秦朝末年的武陟县,

当年刘邦在武德县养伤时,百姓用膏汤积壳茶助他康复,自此成了宫廷御膳。

2006年它正式入选河南非遗,

24味香料与麦粉、花生、芝麻在铁锅里跳圆舞曲,

炒出焦香再研磨成粉,热水冲开瞬间,琥珀色的茶汤裹着星星点点的果仁,

香气能勾出巷子深处懒猫的馋虫。

老辈人总念叨“油茶暖胃胜参汤”,这话不假。

武陟油茶的精髓在“浓而不齁”,茴香、肉桂的暖意混着坚果的油润,

顺着喉咙滑进胃里,像披了件羊毛毯。


郑州烩面

2021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碗面里藏着中原大地的豪爽与温情,

汤头用羊骨熬足五小时,加当归、枸杞等中药材,白亮如奶,喝着浑身暖烘烘;

面片现抻现煮,宽似裤带却薄透筋道,吸溜一口满嘴麦香。

配菜更实在,海带豆腐丝打底,鹌鹑蛋、鱿鱼片堆成小山,

最后淋一勺辣椒油,红油浮在汤面上,看得人直咽口水。

传说唐太宗落难时喝过这口汤,病愈后命御厨改良,这才有了宫廷版的“麒麟面”。

后来战乱,老师傅逃难到郑州,

把剩面丢进羊汤里乱炖,反倒炖出这烟火气十足的吃食。


鄢陵吊炉烧饼

河南许昌鄢陵的省级非遗美食,2021年入选名录。

这烧饼形如满月,金黄酥皮粘满芝麻,

掰开时热气混着麦香扑面而来,外层焦脆得能听见“咔嚓”声,

内芯却柔软带甜,空口吃都香得人直嘬牙花子。

传说北宋时汴京商人沿运河来鄢陵,嫌路边干粮硬,

匠人便用泥巴糊锅改制吊炉,

烤出的烧饼既扛饿又酥软,渐渐成了运河码头的招牌吃食。

如今传承人仍守着老法子,

刚出锅的烧饼裹上卤肉或夹根香肠,咬一口直掉渣,

配碗豆腐脑更是绝搭,暖胃又实在,难怪能火千年。


大营麻花

根正苗红的豫西老味道

这麻花可不是天津那种细辫子造型,而是粗壮如胳膊,金黄酥脆得能掉渣

传说早年间当地毒蝎泛滥,百姓二月二把面扭成蝎尾形状炸了吃,

后来越做越讲究,硬是把驱邪的吃食变成了贡品。

光绪皇帝回京路上尝过都夸“香酥脆”。

2021年这手艺正式列入河南非遗。


鲤鱼焙面

这道2007年入选河南非遗的千年美味,可是藏着大故事!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前,

弟妹符蓉用黄河鲤鱼和金丝面创制此菜,

暗喻“鲤鱼跃龙门、黄袍加身”,助他下定决心称帝。

后来慈禧光绪逃难开封,尝后狂夸“膳后忘返”,还赐对联表彰。

如今这菜用黑岗口黄河鲤鱼,炸得金黄酥脆,浇上糖醋汁,

再盖层细如发丝的焙面,一筷子下去,

酸甜鲜香在嘴里炸开,酥脆面丝裹着汁水,简直绝了!


荥阳霜糖

河南荥阳的百年非遗甜点,以本地柿子表层柿霜熬制而成。

这小饼直径五厘米,棕黄酥脆,中心微凸如小山丘,

轻咬即碎,凉甜化渣,能治口舌生疮,夏日含一片比冰棍还舒坦。

2011年它入选河南非遗,

鲁迅都曾在日记里夸它“凉如雪,细如纱”。

如今这口天然甜,仍是黄河儿女待客的体面礼。


民权贡麻花

商丘民权县,2009年入选河南省非遗。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偶遇此物,咬一口惊为天人,当场赐名“贡麻花”。

当地人沿用古法,用黄河故道小麦粉配芝麻、蜂蜜,三股面拧成花,

下锅炸得蓬松酥脆,咬下去“咔嚓”声里带着麦香回甜,连牙口不好的老人都能抿化。

如今这手艺传了六代人,

逢年过节豫东人走亲访友,总爱拎两捆麻花,图的就是这口传承三百年的烟火气。


邓城猪蹄

2009年它被列为河南非遗,传说魏国大将邓艾在此屯田时,

因口吃被部下喂猪尾治病,反被猪蹄香气勾了魂,

军厨便将猪蹄与草药同炖,竟炖出了软糯脱骨、香而不腻的“小熊掌”

这手艺经邓城叶氏传承千年,如今仍守着老汤文火慢炖的古法,

猪蹄入锅前要拿沙河水漂洗,配二十多种香料焖煮,

出锅时颤巍巍的胶质裹着琥珀色皮肉,咬一口满嘴胶原蛋白。


当晨光初染郑州街巷,胡辣汤的辛香已漫过早点铺的蒸笼;

暮色沉入洛阳老城,水席的酸辣仍在青石板上流淌热望。

这片土地的味道,是道口烧鸡撕开时腾起的白雾,

灌汤包咬破刹那迸溅的鲜汤,

更是白发阿婆颤巍巍递来霜糖时,皱纹里漾开的暖意。


千年风物化作舌尖的江湖,不如循着香气拐进巷子深处。

那滋滋作响的吊炉烧饼摊前,或许正候着属于你的中原故事:

半碗烟火烫热肠,一口历史齿留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