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摇头的荒地上,老李头种的芝麻亩产竟超百公斤。
消息像长了翅膀,村里老少都往他家跑。皮肤黝黑的老汉搓着手笑:“没啥秘方,就守着‘三不’原则。”这话听着简单,背后可是半辈子的种地经。
先说“不深耕”,老辈人都讲深耕细作,他却反着来。“荒地土硬石头多,深耕费时又费钱!
”他想出“双层播种”法,翻地后先撒一层种,浅耙再撒第二层。
晴天表层种子吸水出苗,雨天深层种子也能破土。
又把地划成1.
5米宽窄垄,中间挖30厘米深沟。
雨季排水防涝,旱季蓄水保墒,芝麻根扎得稳当。
“插片竹片看湿度,不挂水珠才下种,比仪器还灵!”再说“不连作”,老李头掰指头算:连种三年,病害能毁半茬。
他采取“三年两头种”,头年芝麻,次年玉米大豆“洗地”。村里有人麦收后抢种芝麻,一亩地挣两季钱,增收超千元。
选品种也有讲究,黄淮的“豫芝12号”抗病强,南方“中芝23号”防烂根。他偏爱黑芝麻,出油率高,每斤多卖5毛钱,账算得精。
“不烧秸秆”更是关键,老李头抄起芝麻秆:“烧了就是糟践!”粉碎还田当钾肥,一亩相当于15公斤草木灰,省肥又防虫。
有人把秸秆加工成饲料、板材,一根秆子挣两份钱。播种时用草木灰拌种,去年光农药钱就省了三百多。
“秸秆不烧天更蓝,地力还能年年涨,这才是长远路!”眼下芝麻盛花期,老李头每天下地“掐尖打顶”。
“晴天摘掉顶端2厘米,养分全往豆荚跑,产量能涨一成!
”他说得带劲,远处芝麻秆随风晃,像在预演丰收景。这“三不”原则看着颠覆传统,实则是摸出的生态门道。
荒地变良田,靠的不是蛮干,是巧劲,是循环。有人嘀咕:“老法子真能丢?
不深耕苗能出齐?”可老李头用收成说话,亩产数据摆在那,不服不行。
现在村里不少人跟着学,撂荒地渐渐冒起绿苗。“地不负人,人勤地不懒!”老汉常把这话挂嘴边。
这话糙理不糙,种地就得琢磨,跟土地处好了,才给你回报。
您别说,这几年气候变化大,极端天气多,老法子确实得变变。像老李头这样,顺应地力,巧用自然,说不定就是新出路。您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种地能人?
他们又有啥土办法?欢迎在评论区说说,咱一起唠唠种地的那些事儿。关注天气号,了解更多农时气象,助您丰产增收。
本文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种植请结合实际情况咨询农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