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老刘疯了!他把家底都赔光了还在往那片荒山上砸钱!"村委会门口,几个老人摇着蒲扇,嗓门大得整条街都能听见。
刘大山站在远处,满脸风霜的脸上没有一丝波动,只是握紧了手中的合同。
就在昨天,他卖掉了家里唯一一头母牛,把最后两万块钱也投进了那片村里人眼中"寸草不生"的荒山。
"爸,真的不能再继续了..."他的儿子刘小东拉着他的胳膊,眼中含着泪光,"咱家都快揭不开锅了。"
刘大山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目光坚定地望向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丘:"再给爸几年时间,山上的树长起来,咱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谁也没想到,12年后,当镇政府的征地通知贴出,写着刘大山那片荒山的征收款数字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人们争先恐后地挤在公告栏前,难以置信地看着那个足以让全村人眼红的数字...
01
九年前的初夏,湖南湘西一个名叫鹿溪村的小山村迎来了一场少有的大雨。
雨过天晴后,刘大山一个人走在村子后山的小路上。这片四百多亩的山地曾经是村集体的林场,后来因为管理不善,树木被砍伐殆尽,变成了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地,村里人都不愿意再看它一眼。
但刘大山不一样。这个四十出头的汉子在外打工十几年,积攒了一些积蓄。每次回乡,他都会来这片荒山转转,眼中闪烁着别人看不懂的光芒。
"这片山,我想承包下来。"一天晚上,刘大山突然对妻子张兰说。
张兰手中的碗差点掉到地上:"你疯了吧?那片山连杂草都长不好,你拿来干啥?"
"种树。"刘大山简短地回答。
"种树?"张兰瞪大了眼睛,"你知道那要投多少钱吗?而且至少得等十年才能看到回头钱!"
刘大山不说话,只是默默地吃饭。他的倔脾气,村里人都知道。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第二天,刘大山就去了村委会。当他提出要以每年两万元的价格承包荒山三十年时,村里的干部都笑了。
"老刘啊,你是不是中暑了?"村支书老周放下茶杯,"那片山都荒了二十多年了,寸草不生,你承包了能干啥?"
"我想种树。"刘大山重复着昨晚对妻子说的话。
"种树?"老周和其他几个村干部面面相觑,"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前期投入至少几十万,而且见效慢,风险大。你确定要这么干?"
刘大山点点头,目光坚定:"我打工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攒这笔钱。我想在家乡干点实事。"
考虑到荒山确实年年都是村里的负担,村委会最终同意了刘大山的请求,签订了三十年的承包合同。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村民们纷纷议论:刘大山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拿着打工攒下的血汗钱去承包一片废山?
02
承包合同签完的第二天,刘大山就开始行动了。他从县城请来了林业专家,实地考察了土壤和气候条件,制定了种植方案。
专家建议他种植红豆杉、楠木等珍贵树种和速生丰产林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既可以短期见效,又能长期获利。但前期投入确实不小,除了树苗费用,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
刘大山拿出了自己十多年在外打工积攒的近二十万积蓄,全部投了进去。他先雇了村里的几个壮劳力开始平整土地,修建简易的灌溉系统。烈日下,刘大山和工人们一起挥汗如雨,将一片荒芜的山地逐渐整理出规整的台地。
"刘哥,你真要在这片地上干一辈子?"一个年轻工人擦着汗问道。
刘大山望着远处的山脉,笑了:"不是一辈子,是一家子的后半辈子。"
然而,第一年的付出并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种下的第一批树苗因为管理经验不足,加上夏季的一场山洪,死了近三分之一。这让刘大山损失了不少钱,也让村里人更加确信他这个"傻子计划"注定失败。
"我就说嘛,那片山是绝地,谁去谁倒霉!"茶馆里,村民老李拍着桌子说道。
刘大山听到了这些风言风语,但他没有放弃。他又跑到县林业局,恳求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在专家的帮助下,他调整了种植策略,引入了更适合当地气候的树种,并改进了防洪和灌溉设施。
家里的积蓄很快见底,刘大山不得不变卖家中值钱的东西。先是摩托车,然后是妻子的金耳环,最后连儿子上大学的钱都动用了。
"爸,真的要这样吗?"儿子刘小东心疼地问。
刘大山拍拍儿子的肩膀:"儿子,别担心,再苦几年,等树长大了,咱们就不愁了。到时候你想上什么大学都行。"
为了维持家庭开支,刘大山不得不白天在山上干活,晚上还去镇上的建筑工地打零工。他的妻子张兰虽然心疼丈夫,但看到他的坚持,也只能默默支持,在家养些鸡鸭补贴家用。
03
转眼三年过去,刘大山的林场初见成效。第一批速生林已经长到了三四米高,远远望去,荒山开始泛绿。但好景不长,第四年,一场特大干旱席卷了整个湘西地区。
没有完善灌溉系统的林场首当其冲,大批树木因缺水而枯萎。刘大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借钱购买水泵和水管,组织人力从山下的溪流抽水上山。
"大山,算了吧,这是天灾,认命吧。"村支书老周劝道。
刘大山摇摇头:"认命?我这辈子最不信的就是命!我就不信这点困难就能把我打倒!"
他东挪西借,凑了十多万元,购置了更先进的灌溉设备,日夜不停地为树木浇水。他的执著感动了村里一些年轻人,纷纷来帮忙,连儿子刘小东放暑假也回来支援父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刘大山保住了七成的树木。但这场干旱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也让村里人更加确信他的计划不会成功。
"刘大山这是在钱眼里跳井,没救了!"村民们私下议论。
第五年,刘大山不得不卖掉了家里唯一一头母牛,用这最后的两万块钱购买了一批新树苗,填补因干旱损失的空缺。
就在这最艰难的时刻,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县里计划修建一条高速公路,路线可能会经过附近区域。这让刘大山看到了一丝希望,但也只是希望,没人知道具体路线会怎么规划。
第九个年头,刘大山的林场终于有了起色。当初种下的树木大多已经长到七八米高,郁郁葱葱,远远望去,昔日的荒山已经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村里人对刘大山的看法也开始改变,有些人甚至前来求教种树技术。
就在这时,县里传来消息,高速公路项目终于正式启动,而且确定路线将从刘大山承包的山地边缘经过。这意味着部分林地可能面临征收。
一天,当刘大山正在山上检查树木生长情况时,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山脚下。
下车的是县里的征地工作组。
"刘先生,根据规划,您承包的这片林地有约五十亩将被征收用于高速公路建设。"
工作组组长拿出地图说道。
刘大山的心猛地一跳。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征地补偿。
但当工作组组长拿出计算器,输入一串数字后,展示给他看时,刘大山的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